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主要分布于北方各省区,其中热河黄芩最负盛名;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曰:“黄芩味苦,平。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芩具有解热抗炎镇痛作用、抗变态反应作用,有较广的抗菌、抗病毒谱,能抑制多种微生物,抗肿瘤作用,免疫作用,还有降压、利尿、利胆、镇静等作用,并且毒性极低。黄芩是临床常用的药物,先师张仲景的在《伤寒杂病论》中,根据辨证论治原则,运用黄芩配伍组方者众多,为求完美展现仲景黄芩的用药规律,本论文选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有含黄芩的方剂,附方除外。《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用黄芩共25首方剂,其中汤剂20首,丸剂2首,散剂3首。主要相关条文记载有50条。1.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性寒味苦,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其功效有五:清热燥湿,代表方剂:葛根芩连汤;清热养阴,代表方剂:黄连阿胶汤;泻火解毒止血,代表方剂:大黄黄连泻心汤;利膈消痰,代表方剂:泽漆汤,清热安胎,代表方剂:当归散。2.配伍规律:《伤寒杂病论》中25首有关黄芩方剂中使用65种药物,其中频率十次及以上的药物有5种,包括:甘草16次、半夏12次、芍药11次、人参11次、大枣10次;五次及以上的药物有6种:生姜9次、干姜9次、黄连8次、柴胡7次、桂枝7次、大黄6次。《伤寒杂病论》中,与黄芩剂量比为1:1的药物频次分别是:半夏10次、人参9次、甘草7次、芍药6次、桂枝5次、干姜5次、生姜4次、黄连4次、大黄2次3.黄芩的剂量规律:《伤寒杂病论》中的黄芩剂量最常用的是三两,也是黄芩汤剂中的最大量,共12首黄芩方剂,占25首黄芩方剂的48%。用量最小的是王不留行散为二分,汤剂中黄芩最小量是麻黄升麻汤中十八株;用量最多的是当归散为一斤。4.黄芩方剂的主治规律:通过分析25首黄芩方剂所涉及的50条《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统计出黄芩的主治频次主要为:吐利证12次、寒热类10次、心区证8次、情志类6次、胸胁腹部病6次、血证4次、饮食二便4次、四肢、头面、颈项、身4次、汗证3次、咳喘2次等。5.黄芩汤的煎服法25首黄芩方剂中有6首方剂去滓再煎,使药性更加醇和,有利于调和脾胃,和解表里。6首方剂分别是:三首柴胡剂和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均是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最终都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其不同的是最初的加水量,20首汤剂中,有17首方剂一次服药量是一升。泽漆汤一次服药为五合,黄连阿胶汤一次服药量为0.7升,黄土汤一次服药量为1.5升。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两方,煎法是只用沸水冲泡,取其轻扬之气,迅泄心下热结。6.后世医家在经方运用黄芩的基础上,加减成方者数不胜数,如:黄芩清肺饮、蒿芩清胆汤、黄芩黄连汤、芍药汤、黄连解毒汤、清胃散、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黄芩泻肺汤、黄芩泻白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