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科书“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比较研究——以沪教版与苏教版为例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bird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连接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桥梁,教科书是师生进行教与学不可或缺的工具。教科书内容的变化,最直接体现课程标准的变化,影响学生的认知,因此,教科书的研究至关重要。作为拥有教材开发自主权的城市,上海在教科书的编写、编排、组织、内容的选择等方面与其他版本教科书势必存在共性与差异,通过教科书的分析比较,突出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优势与不足,有助于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优势互补。因此,本文选择沪教版和苏教版为比较对象,以“图形与几何”内容为例,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来探究两版教材的共性和差异。笔者已得出初步结论:  1、课程标准比较的结论  两地课程理念都认为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依据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但同时其数学学习观、数学课程观以及学习方式有差异;两地课程目标都是基于学生的角度进行表述,但具体内容有所差异;“图形的认识”和“测量”的课程内容相差不大,但“图形的运动”和“图形与位置”差异明显。  2、教科书横向维度分析比较的结论  两版教科书的名称、页面大小、出版年份及附带材料类似,但册数、页数、作者和顾问团以及出版社有所差异;大体上都是按照单元标题——例题——练习题这样的结构来安排的,但具体结构上有差异;都涵盖了四大主题,“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分布范围最广,知识点数量最多,“图形的运动”和“图形与位置”分布范围较小,知识点数量较少;总体上都是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但“测量”和“图形与位置”主题在时间和内容顺序上均存在差异。  3、教科书纵向维度分析比较的结论  两版教科书过程与方法类知识有差异,特别是周长、面积、体积和表面积;除苏教版例题缺失数学形态,其他均包含四种表征形态;例习题多以联合形态和视觉形态呈现,但例题更侧重于联合形态,习题则更侧重于视觉形态;沪教版例题量多于苏教版,但习题量却远少于苏教版;均是完整过程多于部分过程;均是1个知识点的例题量最多,2个知识点次之,最少的是3个及以上;均是一种方法的例题量最多,两种方法次之,最少的是三种及以上。  除苏教版例题缺少做数学,其他均包含四种认知需求;例题均以记忆型为主;沪教版习题主要为低水平认知需求,而苏教版既有高水平认知需求,也有低水平认知需求。除苏教版例题缺少推理论证型,其他均包含四种作答类型;例题均以解释型为主,习题均以只要求一个答案型为主,这是由例、习题的特性决定的。  苏教版与课程标准的联系比沪教版与课程标准的联系更为紧密;两版教科书均包含情境教学和无情境教学,结构完整;例题均是情境教学多于无情境教学;沪教版习题情境教学少于无情境教学,而苏教版正相反,情境教学略多于无情境教学。  由此,笔者提出了对两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的建议。沪教版教科书应构建更加完善的数学学习训练系统;教材内容的选取应突出基础性,且拓展性内容应与基础性内容相衔接;中高年级应突出强调过程和方法,使用多种方法解题;应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应增加单元知识点的整理与复习。苏教版教科书应适当减少习题的数量,突出习题的层次性;应完善单元整理和复习的内容,使单元结构更加完整。
其他文献
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更符合教育教学本身的内在规律性。只有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个性,才能形成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的发展由自发水平提高到自觉水平,使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十余年间,是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时期。我们的高校在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人才的同时,也培养出了一些只懂科学技术而缺乏人文素养的“工匠”和稍懂科学常
学位
“主体性道德教育”呼声高涨时代,“道德主体缺位”现象依然严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习惯借用西方的“主客二分”思想给予分析解决,这的确是一条较为现实的路径。其实,中国传统道
随着中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旅游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今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向旅游业
嘉峪关魏晋墓葬彩绘砖画在河西地区墓葬研究领域中极具代表性,它不仅对研究魏晋时期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墓葬习俗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为研究魏晋时期的社会民俗活动、“
哈罗德?拉格(Harold Ordway Rugg) (1886-1960)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组织编写了一套社会科教科书,一度成为美国教育史上最受欢迎的教材,但20年后他却因为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