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主体的培养——《大学》育德思想的现代解读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en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性道德教育”呼声高涨时代,“道德主体缺位”现象依然严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习惯借用西方的“主客二分”思想给予分析解决,这的确是一条较为现实的路径。其实,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本身就蕴藏着解决此问题的途径和范式。道德主体的培养与塑造,是中国传统儒家长期一直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在《大学》里,道德主体的培养与塑造,不仅是《大学》育德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大学》育德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大学》育德思想因其论证严密和完整而为后来的道德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又因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对理解和解决“道德主体缺位”现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由前言、三章正文和结语组成。   正文第一部分,《大学》育德思想内容探析。以“做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和途径实现做人的价值”为主线,从以“性善”为基点的道德观,强调目标层次的主体育德观和强调践行的主体育德途径三方面探析《大学》育德思想内容,旨在强调“道德主体的塑造”是育德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正文第二部分,《大学》育德思想价值分析。从当代视野辩证分析《大学》育德思想的精华和糟粕,探求其价值创造的可能。   正文第三部分,当代道德主体的培养。对《大学》育德思想有一个总体把握后,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借鉴意义基础上,构想“生命·实践”道德主体为当代道德主体的培养目标,从而尝试提出“生命·实践”道德主体培养的具体途径。
其他文献
学位
考试是对考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主要测量方式,它需要综合运用教育测量学、心理测量学、教育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科学、客观和公正地设计试题。现有题库管理系统大
学位
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和职业规划等重要岗位职责,把好入门关,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政策要求,是建设专业型、职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更符合教育教学本身的内在规律性。只有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个性,才能形成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的发展由自发水平提高到自觉水平,使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十余年间,是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时期。我们的高校在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人才的同时,也培养出了一些只懂科学技术而缺乏人文素养的“工匠”和稍懂科学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