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性道德教育”呼声高涨时代,“道德主体缺位”现象依然严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习惯借用西方的“主客二分”思想给予分析解决,这的确是一条较为现实的路径。其实,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本身就蕴藏着解决此问题的途径和范式。道德主体的培养与塑造,是中国传统儒家长期一直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在《大学》里,道德主体的培养与塑造,不仅是《大学》育德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大学》育德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大学》育德思想因其论证严密和完整而为后来的道德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又因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对理解和解决“道德主体缺位”现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由前言、三章正文和结语组成。
正文第一部分,《大学》育德思想内容探析。以“做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和途径实现做人的价值”为主线,从以“性善”为基点的道德观,强调目标层次的主体育德观和强调践行的主体育德途径三方面探析《大学》育德思想内容,旨在强调“道德主体的塑造”是育德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正文第二部分,《大学》育德思想价值分析。从当代视野辩证分析《大学》育德思想的精华和糟粕,探求其价值创造的可能。
正文第三部分,当代道德主体的培养。对《大学》育德思想有一个总体把握后,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借鉴意义基础上,构想“生命·实践”道德主体为当代道德主体的培养目标,从而尝试提出“生命·实践”道德主体培养的具体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