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就和问题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无论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学术上、实践上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国家的每一点进步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息息相关,当然,如果处理不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我们的建设和改革事业就会遇到阻碍。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人们才得以了解、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哪些成就和问题呢?本文从这个角度入手,力求在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脉络的同时,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本文分四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略陈管见。
   第一章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节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二者有区别,但又内在联系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和规律,二者不一定要同进同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本质、理论来源、重要构成元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蕴含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
   第二节探讨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包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包括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经过扬弃,形成新的哲学。这里把中国人接受、理解、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中国化过程,与自觉地进行中国化区分开来,前者是一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就开始了,后者则是毛泽东在延安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后才开始的。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在实践中不断充实的,僵化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出路,把它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三节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中国化的因为。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历史的选择。19世纪中叶,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向西方资产阶级学习“新学”,但是行不通。实践证明,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中国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必须中国化。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现实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时代的潮流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不断变化的实践实现契合。最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中国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自身不断结合新情况加以更新。
   第二章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点。
   第一节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以1938年,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分界点,分为自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自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两大阶段。前者又分两段,一个是共产党成立前,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二是共产党成立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中国问题,提出革命任务,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段,虽不很自觉,但毕竟与前一段仅是介绍不同了。陈独秀、王明等都属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中国问题不自觉,或自觉性不够,出了问题。毛泽东总结他们的经验,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提出反对本本主义,比较自觉了。而到了延安,就完全自觉了。而后一个自觉阶段,又分为几段。1949年之前,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结合的很好,取得了胜利。但到了解放后,又处于新的探索时期,没有结合好,教条主义地、空想主义地理解社会主义,虽然提出了探索走中国自己的道路的问题,但没弄清中国国情与历史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犯了很大的错误,主要是左的错误。1978年,举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决定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旗;改革开放由此拉开序幕,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第二节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政治理论和革命实践的方面,另一个是学术研究的方面,两个方面相互支撑,解放前处理得比较好,解放后出了问题。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前,权利的高度集中要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条件以政治为中心,学术被政治化,学术研究产生了异化。
   第三节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当时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是具体运用,也是丰富、创新和发展。发展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具体化了,向具体层面发展了,一般与特殊结合,丰富了一般理论。其次还指提升中国的经验,使之成为理论。中国改革以来的许多经验,都需要作这个工作。
   第三章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就。
   第一节阐释政治理论方面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尖锐地批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样照搬的本本主义,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毛泽东认为要尊重中国的具体国情,革命的出发点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中国的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科学总结。邓小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一直困扰着中国共产党的重大问题。邓小平领导全国人民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及时总结建设和改革的新实践经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唯物史观的开拓和发展。邓小平大胆地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跳出了姓“社”姓“资”的小圈子,这是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的发展。邓小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决策是对“两点论”和“重点论”发展和运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突出了矛盾中统一的一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我们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极大丰富和发展,为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动力。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进步的主导力量,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摆在前面,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发展的目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辨证统一的整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互有联系、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国具体问题的理论成果。
   第二节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学术层面上的成就:李达在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方面都有全面深刻的论述;艾思奇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说明中国的实际问题,创造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成果;张岱年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冯契的“智慧说”贯串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精神,充分吸取了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精华,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
   第三节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实践方面的成就,既改造了中国的社会面貌,也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面貌。通过宣传和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从以前的迷信的落后的思想状态中解放了出来。
   第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及其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如何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问题。新民主主义实践使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指导中国的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改变了世界格局。
   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及其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提高了,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
   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及其成果。“小康社会”的理想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引下,才能美梦成真。“小康社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第四章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显示出的问题。
   第一节指出没有处理好政治与学术的关系,过度政治化的问题。过度政治化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缺少独立性,迎合政治需要。在哲学中讲阶级斗争、讲政治路线,哲学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哲学离科学越来越远。就“连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等问题也上纲上线,与政治扯上关系,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第二节指出没有解决好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过度强调阶级斗争的问题。建国后,由于毛泽东在唯物辩证法认识上的偏颇,过于强调矛盾的斗争性,直至把它变为“斗争哲学”。“斗争哲学”只知突出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否认矛盾同一性,夸大了矛盾对抗性的作用,把同一性放在一边,并和阶级斗争联系起来。
   第三节指出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理解不透,过分强调上层建筑的作用的问题。晚年的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误读,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无限放大,完全丧失了唯物主义的标准,形成了上层建筑决定论,违背了唯物史观,颠倒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导致人们把发展生产力当成“唯生产力论”来批判,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其他文献
瓦尔特·本雅明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提出的机械复制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摄影、电影等现代机械复制艺术的出现,但比起绘画等传统艺术,机械复制艺术的光晕不可避免地丧失了。传统艺术偏重于艺术作品的膜拜价值,而现代机械复制艺术则偏重于作品的展示价值。与此同时,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方式也发生转变,由凝神专注式接受方式向消遣式接受方式转变。技术的介入为艺术作品祛魅,
学位
历史哲学的诞生让描述特殊性和个别事件的历史学与思考普遍性和共同观念的哲学找到了契合点,在一定的层面上实现和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从诞生之日起,就给史学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其影响不论是在反对的一方还是赞同的一方都是巨大的。而与此同时,人们对它的误解也比比皆是。本文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梳理和一定的程度上的重释,得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才真正实了哲学和历史的和解,这种和解表现为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即马克思
学位
美学家莱辛和席勒都生活在十八世纪的德国,由于他们所生活的具体时代不同,他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就不同。莱辛在反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浪潮中写出了他的市民戏剧理论--《汉堡剧评》;席勒在对法国大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反思后创作出他的人性论美学专著--《审美教育书简》。  莱辛在《汉堡剧评》中鲜明地提出了他的市民主义戏剧理论:戏剧主角的平民化;文风的自然化;规则的实际化:戏剧对观众感情的净化作用;师
学位
突发灾难性事件频繁出现,亟需加大应急管理的控制力度和研究深度。厘清应急管理的主要概念、控制模式,借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典型国家的应急管理经验,认真研究政府和民间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情况,探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和民间组织各自的优势和区别、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在深入地震灾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急管理的集中控制式和分散控制式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应急管理的多层整体控制模式,重点
学位
《周易外传》是船山借助于易学思想来建构并阐释其哲学体系的第一部作品。其中所呈现的理论形态——天人之学——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天道,狭义上说与人道相对待,广义上说即是天人之学,因为“天”可以理解为包括天地人的整体存在。二者之分是相对的。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狭义上的天道观,但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天人之学。“天”集超越性与现实性、有限性与无限性、时间性与空间性于一体,是万象的本体和本体
学位
“知识论证”关注的是感受质问题,它旨在证明关于意识经验的感受质是物理主义所不能解释的。它自20世纪80年代初由Frank Jackson提出就一直是西方心灵哲学中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热烈争论的问题。意识经验的现象性或感受性特征,在“感受质”这个概念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之前,虽然已经有哲学家意识到,但是并没有成为他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即使是这个词被引入哲学,进入到C.S.Peirce和C.I.Lewis的
学位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这种解放是将人从一种被“异化”了的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因而人的解放理论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说是对人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的解放。人的生活方式与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意识是密切相关的,这就表明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观念体系的发展在人的解放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也在扮演极为关键的角色。  价值来源于人的需要,人类不停的改造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在对这
学位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过分注重对自然的索取,严重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这种状况的持续使得人与自然的对立空前激化,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生态危机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美国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运用马克思的生态思想,采取解读分析马克思文本的方式,深刻分析了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是造
学位
一种伟大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思想,一种与“时代”紧密相联的思想,葛兰西政治哲学的主要思想--领导权或文化领导权正是这样一种“伟大”思想,它在我们当代社会掀起了新的研究热潮。之所以人们又“回到葛兰西”,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往往“哲学化”和“非历史化”,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意蕴:另一方面,“时代”要求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形式,或者说“时代”要求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固步自
学位
互联网的发展是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互联网业的新模式层出不穷,网络社区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社会系统在其演化发展中延伸出超越地域限制的网络社区,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术界,对于如何定义网络社区一直难有定论。本文认为:网络社区就是互联网范围内的成员或群体围绕特定主题,制定行为规范、行使社区功能的社会集合体。  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