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走向政治的哲学智慧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ulsww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伟大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思想,一种与“时代”紧密相联的思想,葛兰西政治哲学的主要思想--领导权或文化领导权正是这样一种“伟大”思想,它在我们当代社会掀起了新的研究热潮。之所以人们又“回到葛兰西”,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往往“哲学化”和“非历史化”,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意蕴:另一方面,“时代”要求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形式,或者说“时代”要求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固步自封”,甚而歪曲原意。正是出于这种时代的“召唤”,作为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在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进行深刻反思及对个人政治斗争的经验的高度概括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深化了“领导权”理论,从而促进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众所周知,领导权概念最初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革命者进行争论时的一个政治术语,用来描述无产阶级在他们认为即将到来的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他们当中的列宁对领导权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葛兰西将列宁所领导和实现的“十月革命”称之为“伟大的形而上学事件”。当然,列宁的领导权思想主要指的是政治领导权,他对领导权的另一主要部分--文化领导权虽然有所论及,但不在重点“关注”之列。马克思基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人类“异化”的现实,出于人类“解放”的最终目的,同样赋予政治领导权甚于文化领导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从标志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诞生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以及《共产党宣言》中均可见出。然而,葛兰西在追随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的同时,另辟蹊径,将经典理论家没有过多重视的文化方面或意识形态方面的领导权思想“挖掘”出来,赋予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同样在“实践”中以不可估量的重要性和意义,实现了领导权思想的绝无仅有--到目前为止--的飞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当代研究的新理路。
   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渊源于其市民社会理论之中,在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探讨中,文化领导权定义自然流出。在葛兰西看来,“国家”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可看作是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联合,国家就在这二者之间摆动,直到共产主义社会政治社会完全化归为市民社会、国家消亡为止。所谓政治社会,指的是国家作为专政或强制机关的一面,所谓社会市民,指的是在非正式国家机关,如教会、工会、学校等非政府组织对整个民族社会行使的领导权,即文化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伊格尔顿看得很清楚:葛兰西将“市民社会”范畴与领导权联系在了一起,市民社会以行使文化领导权为主要宗旨。遵循将市民社会归为上层建筑的致思理路,基于工作和战斗的经历之上,葛兰西提出了自己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从青年时期开始,葛兰西便十分注重文化及文化同政治关系的重要性。在葛兰西看来,文化可以陶冶一个人的内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得以使身处“异化”的人们摆脱束缚于自身政治或经济等方面的桎梏,“文化”的这种功用是实现人类解放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在《狱中札记》中,葛兰西强调了社会集团的两种“领导作用”--“统冶”和“精神和道德领导”--中的“精神和道德领导”的重要性:社会集团可以而且甚至应该在夺取国家政权之先就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这就是夺取政权本身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尔后这个集团取得政权,即使很坚固地掌握着它,成了统治者,但它同时也应该或者说必须是一个“领导的”集团,否则这个集团的“领导”就不会持久。换言之,即便社会集团取得了“政治领导权”(取得了政权),但如果不从“文化”或“意识形态”上不断地“教育”广大群众,那么这个社会集团将有可能重新“回到起点”
   社会集团要想夺取政治领导权,在葛兰西看来,必须首先行使文化或意识形态领导权;而要想实现这一点,显然离不开掌握和传播“文化”的知识分子职能的发挥。在《狱中札记》中,葛兰西一反“学院化”知识分子定义,将知识分子概念向下扩展、“非学院化”,并称“所有的人都是知识分子”,并把知识分子区分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两类。有机知识分子与工业文明紧密相联,顺应历史的潮流,代表了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知识分子在作为非正式国家机关的市民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而要想实现在市民社会中发挥领导权的职能,知识分子首先必须与所代表的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达到有机的统一,即是说,代表者与被代表者之间获得了普遍的同意,从而获得大众的认同。葛兰西在对知识分子历史的探究中发现,知识分子作为文化领导权实现的主要“载体”,与文化领导权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葛兰西对“知识分子”的强调,在麦克莱伦看来,比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更准确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以上的论述体现了本文从“理论”角度对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理解;另外,本文还从“实践”角度对其领导权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以期达到对它的完整理解。
   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的最终鹄的是要实现“革命”,实现人类的解放,这无疑需要将广大群众组织起来,因而离不开领导革命的政党的积极参与。通过对政党和革命问题的探讨,充分体现出了葛兰西遵循马克思主义路径所实现的“走向政治的哲学智慧”。在葛兰西看来,现代世界中政党在制定和传布世界观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革命要想取得胜利、人类要想获得解放,显然离不开由有机知识分子所组成的政党的努力奋斗。通过对自宗教改革到意大利第一次复兴时代知识分子历史的分析,尤其是对第一次复兴时期温和派对行动党实施“领导”(即葛兰西所说的“变形”)的历史的考察,葛兰西从知识分子与领导权关系的视角,探讨了意大利政党形成历史;并在创建和领导意大利共产党及对法国革命的研究中,实现了对政党与知识分子关系的深入阐发,为革命和人类解放做好理论铺垫。
   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只有在历史的行动--革命--中才能得以展开和实现。领导权“思想”如果不付诸“实践”,不“掌握”群众,那将“背叛”马克思主义所开创的哲学与政治紧密相联的哲学传统,与马克思所彻底“清算”的传统哲学无二。在对革命的领导者政党及其历史的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对葛兰西领导权“实践”的“革命”问题作了具体阐释。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所主张的通过暴力夺取政治领导权、实现革命的路径不同,葛兰西赋予文化领导权或意识形态领导权在革命中以首要地位,并借用军事术语将革命的这两种形式区分为运动战和阵地战。仅有“理论”是不够的,在葛兰西看来,生活就是革命,本文在对“生活”--哲学与政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本真理解中,实现了对其领导权思想的完整理解。
   论文最后阐述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当代意义。我们认为,葛兰西领导权思想在当代语境下仍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无论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上,还是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上,都充分体现出了葛兰西领导权思想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同时,葛兰西领导权思想还具有“对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启示意义”和“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两个方面的“实践意义”。由于本章不是论文的主要思考部分,故只县“初步”论及而已。
其他文献
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宗教活动呈现出了高互动性和高参与度的新形态。本研究通过对11个汉传佛教相关的网络社交平台上的群聊进行观察、对12名来自佛教信仰背景的僧侣和在家居士进行访谈,来研究佛教群体在以QQ群、微信群为代表的虚拟社区中发生的社会互动。研究以社会互动理论为框架,从社区结构和功能、社区互动关系、社会互动场域等三个方面开展对佛教虚拟社区社会互动的研究。研究认为,佛教群体中僧侣与普通信徒在虚
学位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设智慧城市成为了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创新精神正在蓬勃发展,开放式创新正在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新范式。智慧城市旨在通过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连的信息通信技术解决各种城市问题,被设想为生活质量更高、环境更宜居、经济前景更广阔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来自不同背景的利益相关者共
瓦尔特·本雅明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提出的机械复制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摄影、电影等现代机械复制艺术的出现,但比起绘画等传统艺术,机械复制艺术的光晕不可避免地丧失了。传统艺术偏重于艺术作品的膜拜价值,而现代机械复制艺术则偏重于作品的展示价值。与此同时,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方式也发生转变,由凝神专注式接受方式向消遣式接受方式转变。技术的介入为艺术作品祛魅,
学位
历史哲学的诞生让描述特殊性和个别事件的历史学与思考普遍性和共同观念的哲学找到了契合点,在一定的层面上实现和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从诞生之日起,就给史学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其影响不论是在反对的一方还是赞同的一方都是巨大的。而与此同时,人们对它的误解也比比皆是。本文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梳理和一定的程度上的重释,得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才真正实了哲学和历史的和解,这种和解表现为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即马克思
学位
美学家莱辛和席勒都生活在十八世纪的德国,由于他们所生活的具体时代不同,他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就不同。莱辛在反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浪潮中写出了他的市民戏剧理论--《汉堡剧评》;席勒在对法国大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反思后创作出他的人性论美学专著--《审美教育书简》。  莱辛在《汉堡剧评》中鲜明地提出了他的市民主义戏剧理论:戏剧主角的平民化;文风的自然化;规则的实际化:戏剧对观众感情的净化作用;师
学位
突发灾难性事件频繁出现,亟需加大应急管理的控制力度和研究深度。厘清应急管理的主要概念、控制模式,借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典型国家的应急管理经验,认真研究政府和民间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情况,探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和民间组织各自的优势和区别、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在深入地震灾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急管理的集中控制式和分散控制式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应急管理的多层整体控制模式,重点
学位
《周易外传》是船山借助于易学思想来建构并阐释其哲学体系的第一部作品。其中所呈现的理论形态——天人之学——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天道,狭义上说与人道相对待,广义上说即是天人之学,因为“天”可以理解为包括天地人的整体存在。二者之分是相对的。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狭义上的天道观,但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天人之学。“天”集超越性与现实性、有限性与无限性、时间性与空间性于一体,是万象的本体和本体
学位
“知识论证”关注的是感受质问题,它旨在证明关于意识经验的感受质是物理主义所不能解释的。它自20世纪80年代初由Frank Jackson提出就一直是西方心灵哲学中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热烈争论的问题。意识经验的现象性或感受性特征,在“感受质”这个概念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之前,虽然已经有哲学家意识到,但是并没有成为他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即使是这个词被引入哲学,进入到C.S.Peirce和C.I.Lewis的
学位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这种解放是将人从一种被“异化”了的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因而人的解放理论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说是对人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的解放。人的生活方式与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意识是密切相关的,这就表明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观念体系的发展在人的解放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也在扮演极为关键的角色。  价值来源于人的需要,人类不停的改造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在对这
学位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过分注重对自然的索取,严重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这种状况的持续使得人与自然的对立空前激化,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生态危机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美国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运用马克思的生态思想,采取解读分析马克思文本的方式,深刻分析了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是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