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洎今,译作和译者始终受制于原作和作者。译作和译者这一“自卑情结”更是从某种意义上彰显了原作和作者的权威,这从理论家们提出的各种说辞以取代“翻译”一词以及困扰译者两千多年的“忠实”说便可看出。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二级翻译”一说,以规范和调整因为众说纷纭而导致的混乱,并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对二次翻译这一普遍的现象给予重新审视。在以庞德为例进行重新审视时,修订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某些过于极端的部分,以便更好的促进翻译理论和实践的齐头并进,而不再只局限于译作对原作“忠实”的考量,从而推动翻译学学科建设有序发展。发轫于19世纪70年代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可以追溯到本雅明于1923年发表的一篇序文《译者的任务》。在这篇序文里,本雅明提出译作是原作生命的延续,德里达受这一翻译理论的启发,将翻译作为解构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利器,破除了作者和原作的权威,打破了困扰译者的枷锁。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结合庞德的二级翻译实践来看待译作—原作关系,以突显其中存在的等级问题,并更好的审视译作是怎样作为原作的生命而存在的。在此过程中,本文也指出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弊端,提出“审慎的解构”,以便理论之光照彻自身的同时,也照亮实践,使翻译这一特别的现象(不同于文学,其理论和实践不可分)在学科建制内得到更为全面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