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教育和文化。诗歌是每一个时代社会生活、人文精神的记录。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新诗,独具现代特征和人文精神,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关怀。既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历史积淀的思考,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关注,也有对人格精神的发掘,对文化性格的重铸。表现现代诗人对生命意识的探索,家国情怀,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眷恋,在人与自我、人与历史和文化的精微而广泛的精神联系中,探求和确立人的价值,铸造人文精神。 中国新诗的人文价值使她成为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今天诗歌教育的薄弱却令人深深忧思:教材少选诗歌,语文作文考试不考诗歌,学生在课内、课外都没有进行诗歌训练。整体教育中的诗歌教学现状使理工科学生对诗歌认识偏颇。长期以来,片面的教育“工具—功利意识”是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给受教育者带来文化结构单一、薄弱的危害;而教学流程模式化、公式化,又使学生形成普遍的厌学心理。诗歌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诗歌教育的滞后,说明了当代语文教育的盲点—对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本论文从中国新诗人文价值的角度论述诗歌与人文素养的关系,诗歌对提高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尽管在今天的教育中,诗歌受到冷落,但这并不能表明我们不需要诗歌。诗歌的人文价值在于点燃生命的内核—激情,升华人的情感和理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疏忽甚至偏废诗歌教育的民族,必然导致其后继者精神结构的贫困。作为一个古老诗文化的民族,诗歌的熏陶,是对理工科学生人生的渗透。诗歌以审美积淀深入青年一代的心灵,成为其精神结构中亮丽的人文底蕴,从而对青春生命产生终生难忘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