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可持续性评价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VI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是全球环境变化最显著的方面之一,它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地域性,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膨胀、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失衡,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思想逐渐被各方所接受。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黄河流域经济带的交汇点,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盐卤、地热等,同时具有巨大的湿地资源、丰富的海产资源、广阔的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成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地区之一。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可持续性评价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提出政策建议,另一方面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土地利用提供借鉴和指导。本次研究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评价,从而了解该区域土地利用状况,找出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针对土地利用的特点提出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模式。 首先分析了影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驱动因子,认为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有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自然因子主要有地貌、土壤、水文三大要素,影响土地利用的社会因子主要有人口、经济发展、城镇化、政策等因素。这些因子对土地利用的作用方式与作用强度各有不同,其中自然因子是土地利用的基础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是显著和深远的。 其次依据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全面分析了1985—12003年间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等,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全面、综合的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是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天然草地大量减少,土地利用类型有向单一化发展的趋势,土地利用呈现出明显的由沿海向内陆递变的梯度型变化。认为变化的原因与区域的自然条件、土地开发历史、土地后备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随后,在可持续土地利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模糊理论和网格空间数据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系统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通过分析评价,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系统整体上处于中等可持续水平。并对这两种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认为基于网格空间数据的可持续性评价相对更精确一些,在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时,可以以基于网格空间数据的可持续性评价为基础,辅以模糊理论的可持续性评价为验证,两者结合作出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价。 最后,在可持续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模式,即建立以“一个中心、一条城镇带、四个城镇群”所构成的点、轴、群相结合的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形态为节点,六个土地利用系统功能区为主体的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模式。
其他文献
本论文结合广西 3 条有代表性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从道路条件的角度研究了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主要在路线、路基、路面、视距、隧道、桥涵、标志标线、交叉等方面结合实际分别
通过严格掌握输液速度、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并定期检查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及电解质,探讨卡泊芬净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的不良反应及相应护理。
小农户长期存在是中国农村的现实,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从实践层面来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有农业组织化和农业市场化两条有效途径,
通过中试考察了南方水处理系统中不同处理工艺对水中无脊椎动物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将排泥周期从2 d缩短至0.5 d可将沉淀池出水的无脊椎动物密度从23 118~34 559个/m3降低至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城市大众文化迅速扩张、全面登堂入室的时代。大众文化的勃兴,不仅为促进文化生产与消费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也明显丰富了文化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对时代文化
当今,互联网技术正在飞速发展,网络金融业务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商业银行通过网络金融业务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提高客户忠诚度,同时多元化发展各项业务,从而进一步提
目的为掌握厦门市思明区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状况,为疾病防治及卫生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该区82所幼儿园,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所幼儿园的1962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检查
韩愈作为中唐最富有独创性的文人之一,在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中蕴涵了富有鲜明生命意识的文学思想。本文从韩愈的文论中选取了三个主要命题,结合他的创作实践,就其文学思想的生命
实验研究了R290、1122在细圆管中的流动凝结换热特性。实验管内径为1.085mm,R22的质量流率为200—1200kg/(m2·s):R290的质量流率为200—650kg/(m2·s),饱和温度分别为40℃与50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公路的大建设期已经过去,现阶段存在大量的公路需要进行养护维修,因此对养护维修的技术进行研究就势在必行。本文将结合贵州省交通局科研项目“现场冷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