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是全球环境变化最显著的方面之一,它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地域性,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膨胀、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失衡,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思想逐渐被各方所接受。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黄河流域经济带的交汇点,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盐卤、地热等,同时具有巨大的湿地资源、丰富的海产资源、广阔的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成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地区之一。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可持续性评价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提出政策建议,另一方面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土地利用提供借鉴和指导。本次研究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评价,从而了解该区域土地利用状况,找出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针对土地利用的特点提出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模式。 首先分析了影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驱动因子,认为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有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自然因子主要有地貌、土壤、水文三大要素,影响土地利用的社会因子主要有人口、经济发展、城镇化、政策等因素。这些因子对土地利用的作用方式与作用强度各有不同,其中自然因子是土地利用的基础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是显著和深远的。 其次依据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全面分析了1985—12003年间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等,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全面、综合的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是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天然草地大量减少,土地利用类型有向单一化发展的趋势,土地利用呈现出明显的由沿海向内陆递变的梯度型变化。认为变化的原因与区域的自然条件、土地开发历史、土地后备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随后,在可持续土地利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模糊理论和网格空间数据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系统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通过分析评价,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系统整体上处于中等可持续水平。并对这两种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认为基于网格空间数据的可持续性评价相对更精确一些,在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时,可以以基于网格空间数据的可持续性评价为基础,辅以模糊理论的可持续性评价为验证,两者结合作出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价。 最后,在可持续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模式,即建立以“一个中心、一条城镇带、四个城镇群”所构成的点、轴、群相结合的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形态为节点,六个土地利用系统功能区为主体的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