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患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2年至2006年5年间我院住院的心肌梗死急性期出现MVA患者,按照是否存活出院分为院内死亡组和存活出院组,对比分析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共入选224名心肌梗死急性期出现MVA的患者,男性为主(77.2%),平均年龄60.2±12.1岁。心肌梗死症状发作24小时内出现MVA的比例最高,占54%。两组间对比发现,存活出院组患者男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院内死亡组,平均年龄低于院内死亡组,发作心肌梗死症状后出现MVA的间隔时间短于院内死亡组,临床心功能NYHA分级好于院内死亡组患者,发作MVA当时平均血清钾浓度(K)低于院内死亡组,血清肌酐(Cr)水平低于院内死亡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具有高NYHA分级(危险性升高2.57倍,95%CI(1.71-3.88),p<0.01)、体表心电图上检出J波(危险性升高2.5倍,95%CI(1.08-5.8),p=0.03)、发作MVA时血清钾水平较高(危险性升高1.78倍,95%CI(1.12-3.28),p=0.04)、MVA发作时间与心肌梗死症状发作时间间隔越长(危险性升高1.06倍,95%CI(1.02-1.10),p<0.01)以及肾功能不全血Cr水平越高者(危险性升高1.01倍,95%CI(1.01-1.02),p<0.01)院内死亡的风险越高。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MVA的患者罹患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有:MVA出现的时间距离心肌梗死症状发作的间隔越长、无低血钾作为MVA发作的诱因、临床心功能较差、肾功能不全以及体表心电图J波阳性。目的分析影响心肌梗死后无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长期预后因素。方法入选2002年至2006年5年间于我院住院的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心律失常(MVA),且心肌梗死后30天以上无严重心功能不全(LVEF≥35%)的患者,将其定为MVA组;入选2006年上半年心肌梗死急性期不合并MVA且心肌梗死后30天以上无严重心功能不全(LVEF≥35%)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即NMVA组。随访期间主要临床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临床事件为发作MVA相关性事件,进行预后资料的对比分析。结果共入选194名患者(MVA组81例,NMVA组113例)。平均随访时间32.62±10.19个月。整个研究随访期间共出现42次(21.6%)主要终点事件,29次(14.9%)次要终点事件。两组间资料对比发现,MVA组的MVA相关死亡率高于NMVA组(14.8%与5.3%,p=0.03),其MVA事件发生率也有高于NMVA组的趋势(23.5%与8.8%,p=0.07)。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肌梗死后3年内出现全因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危险性升高6.26倍,95%CI(1.18-33.24),p=0.03)、高NYHA分级(危险性升高4.48倍,95%CI(2.02-6.01),p<0.01)以及高龄(危险性升高1.1倍,95%CI(1.05-1.15),p<0.01)。而影响3年内MVA事件复发的危险因素有,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MVA(危险性升高3.11倍,95%CI(1.07-8.33),p=0.03)和体表心电图检出碎裂QRS波(FQRS)(危险性升高3.36倍,95%CI(1.14-9.89),p=0.04)。对急性期合并MVA组患者单独分析可见影响患者MVA发生率的危险因素有FQRS(危险性升高1.94倍,95%CI(1.28-3.11),p=0.02))、心肌梗死症状发作至MVA事件发生的间隔天数越多(危险性升高5.78倍,95%CI(2.12-19.91),p=0.04))和高NYHA分级(危险性升高1.79倍,95%CI(1-3.19),p=0.04))。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无论是否出现MVA事件,无严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全因死亡率没有差别,但有MVA史的患者出现MVA事件的比例要高于无急性期合并MVA的患者。体表心电图有碎裂QRS波以及有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MVA病史意味着远期复发MVA事件的比例较高。远期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NYHA分级以及高龄。目的采用长时间注射盐酸尼非卡兰(尼非卡兰)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顺序入选院内发作持续性室速的患者,分为不同用药时间组观察静脉注射尼非卡兰的复律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从2005年9月至2008年11月连续入选16名持续性室速患者,给予负荷量0.5mg/kg后,维持量(0.8mg/kg/h)分为短时组(1小时)和长时组(12小时),各8例。维持时间分别为,长时组可以在用药90分钟后追加第二次负荷量0.25mg/kg。长时组患者LVEF有好于短时组的趋势((52.3±14.1)%和(39.1±15.4)%,P=0.054)。二组各有3名患者在维持用药60分钟内转复,而长时组另有4名患者在维持量超过60分钟后转复;用药终止室速后患者的QTc均明显长于停药12小时后,但转复时QTc二组间没有差别(P=0.981)。QT离散度(QTd)和矫正的QTd停药后明显较转复当时有所缩短,分别为(45.4±22.1)msvs. (73.4±33.2) ms, (P<0.01)和(47.8±22.9) ms vs. (78.3±36.5) ms, (P<0.01)。短时组有一名患者出现尖端扭转型室速(Tdp),其QTc达到了610ms,其他患者未见任何副作用。结论长时间维持应用尼非卡兰治疗多种疾病并发的室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而且可以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转复室速时会伴有QT和QT离散度的增加但在实际应用中只要密切即可减少严重副作用Tdp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