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qr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小、灵、水”一直是广西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其中“水”在广西竞技体育前进的道路上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广西在开展竞技游泳运动的过程是所有水上运动中历史是最悠久的。从20年代到70年代培养出来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游泳运动员,但是从80年代开始,广西竞技游泳的发展进入了“褪色期”,渐渐的远离了中国竞技游泳大舞台的中心。广西竞技游泳曾经有过辉煌,但步入新世纪之后一直在走下坡路,但是游泳做为金牌大户,在广西的竞技体育中却没有占到重要的地位,因此注重发展广西竞技游泳是令广西竞技体育步入中国竞技体育强省的重要一步,本课题从研究广西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分析影响广西竞技游泳发展的种种因素,揭示其发展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更有利、更有效的方法措施,为广西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本研究的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以广西竞技游泳的教练员、游泳后备人才为研究对象,1.针对广西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基本情况,进而调查广西游泳后备人才的选材、训练以及竞赛现状;2.针对广西游泳教练员的基本现状,调查游泳教练员的执教、自身修养与科研能力以及游泳教练员的岗位培训与待遇的现状;3.调查研究广西竞技游泳场馆与器材设施格局、经费投入与使用状况,广西竞技游泳管理体制与社会保障问题现状,广西竞技游泳社会环境认知程度的现状。 依据调查的内容,分析影响广西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 广西竞技游泳后备人才数量体系基数大,但向更高一级输送人才能力较低,运动员成材率不高,同时运动员年龄结构出现断层的现象,后备人才的选材不够科学化,生源问题限制了选材,“体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不利;2.后备人才在训练方面表现出很多不足,后备人才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将训练的强度以及基本技术的掌握作为着重点,将后备人才的心理、智力以及思想道德的培养作为训练的侧重点。广西竞技游泳的竞赛体制的不完善,后备人才得不到参加正式游泳比赛的机会,导致其训练方向的迷失。广西游泳后备人才竞赛水平逐年呈下滑趋势。3.广西游泳教练员应从“经验型”逐步向“科学型”转变,教练员的岗位的培训体制不健全、教练员科研能力需提高;4.游泳场馆与器材设施的不健全,不能保证后备人才进行全年训练,同时广西竞技游泳的经费投入不够,落后于很多体育发达的省份;5.广西竞技游泳管理体制需要更加完善、各级需要建立相对应的医务监督与科研队伍,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健全。 鉴于以上问题,为促进广西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拓宽资金投入、加强场馆设施的兴建与合理利用。将游泳运动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开展与游泳相关的体育事业与组织,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2.加强行政管理的效应,改革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理顺各层管理部门关系,提高人才培养效益,建立层层衔接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利用教育部门的职能,加强体校和中学以及大学的合作力度,建立“体教结合”的训练体校系统;3.提高运动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将素质教育观念贯穿于后备人才培养的始终。加强教练员相关制度的制定,对教练员的选拔、任用、考核与监督严格化,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4.强调科学化选材与训练,完善竞赛体系。建立健全的竞技游泳训练的科研队伍。对现行的竞赛体制进行改革,使后备人才能得到更多的比赛机会;5.深化游泳运动在群众体育中的地位,提高运动员社会福利保障。游泳运动的宣传力度还必须加大,争取让更多的人了解游泳、认识游泳、接触游泳。加大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肯定运动员的劳动成果,激励后备人才参训以及教练员工作的积极性。
其他文献
随着创新教育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国内高校以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本科生的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以北京大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培育人才的地方,它也逐渐成为了国家创新主体及新知识、新技术的聚集地。走产学研合作之路是世界各国高校将其新知识、
随着人才供求机制的日益市场化,职业指导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不可缺少的调节和引导手段。高职学生作为我国劳动力资源中具有潜在优势的群体,能否使其在学校教育阶段获得良好的职
特征捆绑最初是视知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工作记忆领域中的特征捆绑。在视觉工作记忆领域中,有关特征捆绑的研究争论主要集中在存储机制上。一些
四川藏区是一个地理区域性概念,而非行政区域划分。一般是指四川省境内的藏族人口居住区,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以及
同伴侵害(pee.victimization)是指个体遭受同伴攻击的经历(Mynar.&Joseph,2000),如“别的同学打过我”、“别的同学挑拨我和其他同学的关系,使其他同学不喜欢我”等。在儿童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