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素养是以正规教育为基础,通过日常学习和媒体等各种渠道所提供的信息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近年来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落后。特别是公众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我国公众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理解的达标率仅为8%,这一数字同我国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相比,亟待提高,否则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极大影响。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学生时代就注重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目前,许多学者从学校正规教育、社会普及教育等角度对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创造教育问世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其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作用加以分析论述,但针对创造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分析论述还很少。
本文首先从科学传播的一般途径和方法,公众科学素养的构成内容出发,论述了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常规模式,阐述了该模式对科学知识传播的成功作用,同时指出传统模式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方面的缺陷。然后,本文通过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把创造教育的模式与科学素养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创造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特别是有助于中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来揭示创造教育与提高科学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本文注重实证研究,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通过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创造教育的实践以及大量的调查数据,将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结论,以支持本研究结论。其目的是将科学传播新模式的探讨与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紧密结合,从现实问题出发,促进科学技术哲学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