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湾生态系统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海湾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暴露在频繁的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和自然灾害扰动下,使得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日趋脆弱。开展海湾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有效识别主要胁迫因子和系统敏感因子,对实现海湾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罗源湾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海湾,湾内滩涂湿地面积广阔,海洋岸线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由于对该湾的开发利用活动频繁,罗源湾海湾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压力。目前,国内外针对海湾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研究较少,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也不够成熟和完善。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系统评价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以“暴露程度-敏感性-适应能力”为指标体系框架,筛选19个评价指标,应用模糊评价法和综合指数法定量评价罗源湾海湾生态系统在1986-1990年、2004-2006年和2010-2012年三个阶段的脆弱性状况,并进行了关键因子的分析与讨论。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生态系统脆弱性概念及评价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海湾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概念,明确了海湾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主要研究内容,并对比研究了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与其他相关生态系统评价之间的关系。(2)自1986-1990年以来,罗源湾海湾生态系统呈现渐脆弱的态势。根据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罗源湾海湾生态系统在1986-1990年间处于“微度脆弱”水平,得分0.190;到2004-2006年间,脆弱性得分升到0.244,此时罗源湾海湾生态系统处于“轻度脆弱”;2010-2012年间,系统虽然仍处于“轻度脆弱”水平,但脆弱性得分升到0.300。(3)罗源湾海湾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暴露程度不断增大。模糊评价法评价结果表明,1986-1990年间罗源湾海湾生态系统面临的暴露程度对应于“较低”的隶属度最大,为42.53%;2004-2006年间,暴露程度对应于“很高”的隶属度最大,为36.67%;2010-2012年间,暴露程度对应于“很高”的隶属度最大,为57.89%。结合综合指数法结果,暴露程度指数分别为0.083,0.125和0.174,说明罗源湾海湾生态系统所处外界环境的扰动频率和程度不断增强。导致暴露程度增大的主要人为胁迫因子有滩涂围垦面积、海水养殖密度和临港工业发展。(4)罗源湾海湾生态系统的敏感性越来越强。1986-1990年间罗源湾海湾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对应于“较低”的隶属度最大,为46.30%;2004-2006年间,系统敏感性对应于“较低”的隶属度最大,为32.65%;2010-2012年间,敏感性对应于“较高”的隶属度最大,为38.35%。从变化趋势看,罗源湾海湾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对应于“较低”的隶属度在三个阶段上不断下降,而对应于“很高”的隶属度则显著上升;对应于“较高”的隶属度从1986-1990年到2004-2006年轻微下降,到2010-2012年则急剧上升。结合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敏感性指数分别为0.156、0.209、0.236;系统主要敏感因子有海洋生物质量综合指数、浮游动物和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和鱼卵仔稚鱼种类与密度。(5)罗源湾海湾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呈现较好态势。模糊评价法评价结果表明,1986-1990年间罗源湾海湾生态系统具有的适应能力对应于“较低”的隶属度最大,为59.79%;2004-2006年间,适应能力对应于“一般”的隶属度最大,为50.47%;2010-2012年间,适应能力对应于“较高”的隶属度最大,为58.76%。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表示适应能力指数分别为0.049,0.09,0.113;说明随着暴露程度和敏感性的逐渐增强,罗源湾的适应能力也在人类社会环保过程中逐渐增强。最佳适应策略包括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加强入海污染物控制、提高污水处理率和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