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知识视域下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285292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教师教育课程的质量问题,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期完善师范院校开展的教师教育课程,特别重视对其实施过程的改善,以此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自身素养,从而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专业化教师。知识是课程的核心要素,知识问题直接构成课程问题的基础。传统教育研究秉持着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认为知识带有着客观、普世、价值无涉的特点,但随着教师知识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观点遭到研究者的批判。因此,与之相对的个体知识便逐渐成为研究者所研究的热点,也为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以个体知识为切入点,通过对教师教育课程实施存在问题的揭示、问题背后原因的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启发性建议。本研究采取质化研究的策略,运用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研究数据,拟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揭示出现阶段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基于上述存在问题,探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3.针对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教师教育课程实施切实可行的相关启发性建议。通过对浙江某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的探究发现,现阶段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过程的总体状况较为理想,但存在着课程内容过于封闭且理论性强,教学方法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课程评价为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教育实践环节指导有待于加强等问题。透过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为传统培养理念忽视学生个体意义,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缺乏创生取向,课程知识蕴含的个体意义被忽视,师范生缺少建构知识意识与能力。基于对个体知识的理论探讨和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进建议和策略。第一,教师教育课程观的转向——形成基于师范生兴趣与经验的创生课程,包括:形成开放的、生成的、过程的课程观;建立基于师范生兴趣与需求的课程观;转向以师范生经验世界为主的课程观;采取基于表现进行课程评价的课程观。第二,教师教育教学观的转向——提升师范生个体知识建构的意识和能力,包括:创设情境,推动个体知识的创生;提供支架,促使个体知识的建构;合作对话,增进个体知识的共享;批判反思,促进个体知识的优化。第三,教师教育实践观的转向——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程实践体系,包括:在时间安排上,形成实践课程贯穿于全程的实践观;在内容设置上,倡导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践观;在实践指导上,建构大中小学实践共同体的实践观。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博雅教育在中国日益受到关注。博雅教育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但博雅课程教学质量问题值得关注。分析看来,在网络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博雅教育仍然缺乏对
五优321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用不育系五丰A和恢复系广恢321配组育成的感温型高产、抗稻瘟病三系杂交稻新组合,适宜广东省粤北和中北稻作区
期刊
在当今课堂教学“百花齐放”的形势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模仿、学习大师们的教学模式,有时会迷失自我,使教学本末倒置。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做到厚读文本,丰富
期刊
创造力是民族和国家进步的重要源泉。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发展。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是培养中学生创造力的主要环境之一。家庭环境为人一生创造力的
目的了解湖南省人民医院的消毒质量,探讨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依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方法对该院手术室、产房、供应室、重症监护
期刊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之日起,就把几千年民族传统积淀的妇女问题与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紧密联系在
研究目的:探讨递增负荷运动时工作肌氧含量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并将工作肌耗氧率(Deff﹪)这一新的评价指标与最大摄氧量(VO2max)、心率(HR)和血乳酸(Blood Lacta
随着无线互联网络的普及、视频压缩技术的成熟以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移动智能设备,互联网逐渐步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相继出现,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