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简称《课标》),《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四个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文化知识也列入英语课程内容的六大要素之一。因此可见,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受到一定重视。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是国内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教材之一,它不仅是英语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文化的主要媒介。因此,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作为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简称《课标》),《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四个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文化知识也列入英语课程内容的六大要素之一。因此可见,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受到一定重视。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是国内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教材之一,它不仅是英语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文化的主要媒介。因此,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课标》中文化知识的要求,依据Cortazzi和Jin(1999)提出的基于区域差异的文化模式及Byram(1994)等学者提出的文化类型这两个框架分析文化内容。研究问题:(1)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文化内容构成有什么特点?(2)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Reading,Using Language和Workbook三部分中阅读材料的文化内容有什么不同?(3)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必修、选择性必修及选修中阅读材料的文化内容有什么不同?本文将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混合研究方法,从基于区域差异的文化模式及文化类型两个维度,分析人教版高中英语课本的必修、选择性必修及选修的每一单元中的Reading,Using Language和Workbook部分里的阅读篇章文化内容的编写特点。此外,作者对使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高中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收集他们关于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文化内容的看法,对今后的教材修订和教师如何有效使用教材进行文化教学提出建议。研究发现:第一,此套教材阅读材料所含文化内容丰富,涉及到多样的基于区域差异的文化模式以及不同的文化类型。但相比较而言,中国文化所占比例过低;中国文化类型较为单一。此外,根据访谈,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们都认为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不大。第二,整套教材三个部分的阅读材料对于《课标》关于文化内容的要求皆完成得比较好,基本能做到三部分阅读材料的文化内容相互补充。但教材的Reading部分没有涉及关于外国人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第三,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内容相辅相成。选择性必修阅读材料的文化类型相对更丰富。然而,文化内容从必修到选择性必修再到选修的话题深度递进不够,没能很好地体现文化知识由浅入深的积累过程。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和教师及学生访谈的结果,作者从两个角度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从教师角度:提升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合理选用教材内容;科学利用教辅材料进行创新性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及批判性思维。从编者角度:编者以《课标》为依据,丰富文化内容;增加中外文化对比内容,注重语境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与时效性。
其他文献
劳动力流动是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根据传统理论,劳动力流动将带来收入差距的缩小,存在经济收敛效应,但是其产生机理以及基于我国现实的实证仍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教育人力资本视角构建理论模型,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三期微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教育视角下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收敛效应,并进行了代际比较,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现实依据。首先,对我国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发展进行分析,统计
百合是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重要球根花卉,花型多样,花色丰富,观赏效果极佳。目前我国百合主要作为切花花卉栽培,极少应用在园林露地中,观赏价值较高的百合品种一般种球退化严重,每年更换种球造成种植成本增加,因而培育自繁能力强的百合新品种对于扩大其在园林中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百合鳞茎作为重要的商品和无性繁殖器官,其形成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研究主要集中在离体条件
博尔赫斯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之一,其小说作品传达出一种生死“统一”的观念,这种观念打破了传统的“生死二元对立”观。首先,博尔赫斯通过消解死亡的神秘性,一定意义上打破了传统观念对死亡的认识。传统观念认为,死亡是一个瞬时动作,它标志着“生”这一状态的结束。生命是真实的且只有一次,死亡使它终结,死后的世界更是难以把握,因此人们畏惧死亡。但博尔赫斯不以为然,他在小说中告诉读者,“生”是一种虚幻的状态,与“
野生动物是珍稀自然资源,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野生动物群落的稳定共存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意义重大。然而,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质量和种群数量。为了更好地恢复和保护野生动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需要深入了解物种的时空分布格局、空间分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为此,本研究以四川省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11年至2018年近7年的红外相机监测,并结合传统样方调查,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汽车作为重要的消费品,逐渐成为很多家庭的必需品,由此带来汽车行业10多年的高速发展。汽车行业的繁荣同步带来汽车金融渗透率的逐步提高,汽车金融公司依靠主机厂的渠道资源,随着本品牌汽车销量的提升,带来汽车金融分期数的高速增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汽车行业首次迎来调整,2018年中国汽车销量首次出现下滑,汽车金融公
红花玉兰(Magnolia wufengensis)为2004年在湖北五峰天然次生林中发现的木兰科新种,属红花大乔木类型,具有极高的绿化、观赏及经济价值。近年来,红花玉兰系列新品种在我国南方山地和平原地区已广泛栽培,但推广至我国北方地区时,一直受困于越冬伤害,严重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为使红花玉兰能在我国北方地区顺利越冬,深入探究红花玉兰的冷响应机制是红花玉兰抗寒适应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红花
花色是观赏植物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蓝色花因其稀有性和梦幻性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也是花卉育种中的重要育种目标。色素物质是决定花瓣呈色的重要因素,其中花青素是决定花色的主要色素群,飞燕草素苷一般赋予植物亮丽的蓝色花。菊花(Chrysanthemum×morifolium Ramat.)是世界著名的鲜切花,其舌状花因只能积累矢车菊素苷而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色。有趣的是,同为菊科的矢车菊(Centaurea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日渐增多,从而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发展与人口不断增加使交通需求迅速增长,导致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出行的矛盾逐渐显现。尤其是伴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对出行便利性的要求提高越来越高,且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绿色出行也有了新的要求,在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中国暖温带地区最年轻的新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在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土壤碳封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持续的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导致盐渍化加重造成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不同程度的退化。科学有效地提升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芦苇的生长特征,对芦苇生产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野外原位实验和温室控制实验,采用芦苇生物炭,研究不同的生物炭添加方式(根际添加和表层添加)和生物炭肥(生物炭、生
苯扎贝特(Bezafibrate,BZF)是一种在水环境中频繁检出的典型贝特类药物,其在环境和生物体内持续累积和富集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现有的水处理工艺对BZF很难达到较好的去除效果。本论文以BZF为研究对象,制备合成具有增强可见光响应和高效光催化活性的g-C3N4基复合催化剂。从贵金属负载、氧化剂强化和Z型异质结构建等方面研究g-C3N4基复合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性能并探索了其对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