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中南部鱼类群落结构变化及重要经济种类渔获群体状况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you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2018年11月(秋季)和2019年4月(春季)在东海中南部调查所获得的渔业资源拖网数据和环境调查数据,分别研究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渔获量、优势种、多样性参数和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探讨了调查获得的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和带鱼(Trichiuruslepturus)的体长分布及年龄组成状况,并与历史资料对比,来分析和判断渔获群体组成的变化情况,以期为合理利用和保护东海中南部海域的鱼类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两次调查共捕获鱼类150种,隶属于21目71科125属。在所有鱼类当中,鲈形目的种类最多,为67种。适温类型方面,暖水性种类占49.33%;暖温性种类占48%;冷温性种类仅占2.67%,未发现冷水性种类。栖息水层的组成上,以近底层和底层鱼类为主,占78%,中上层鱼类相对较少。秋季的鱼类种类数多于春季;秋季的暖水性种类占比较高,春季则暖温性种类占比较高;两个季节的渔获种类均以近底层和底层鱼类为主。秋季航次的相对渔获量为6044.58kg/h,相对渔获尾数为3921090ind/h;春季航次的相对渔获量为5054kg/h,相对渔获尾数为1490777ind/h,秋季的渔获量和尾数均明显高于秋季,渔获量的分布也存在差异。两个季节的航次的优势种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秋季的优势种为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pterotum)、带鱼、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i)和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以暖水性种类为主;春季的优势种为带鱼、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七星底灯鱼、黄鲫(Setipinna tenuifilis)和麦氏犀鳕,以暖温性种类为主。两个季节的优势种当中,小型鱼类均占有较大的比例。与2000年相比,优势种存在明显的更替,低值、小型鱼类在优势种中的占比明显增加。等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海中南部海域的鱼类群落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浙闽近岸群落、浙闽外海群落和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群落。不同群落组的优势种对群落的组内相似性和组间相异性贡献较大。典型关联分析的结果表明,水深、温度和底层盐度是影响该海域鱼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秋季的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明显高于春季,秋季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则略低于春季,两个季节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则不存在明显差异。两个季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大致呈现出近岸高,外海低的特点,而其分布与深度梯度的变化以及底层环境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与历年多次研究相比,种类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波动明显,而其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的结果表明,该海域的鱼类群落中以生长较快、个体较小的r选择种类为主,目前群落处在受到较大干扰(人为因素)的状态。同时结合往年的调查结果,可以推断,包括本调查区域在内的东海区域的鱼类群落可能一直处在受到较大干扰状态。大黄鱼和带鱼的体长组成和年龄分析结果表明,东海中南部海域的大黄鱼平均体长为150.16mm,平均体质量为56.31g,优势体长组为140~159mm,优势体质量组为40~60g,以1龄鱼为主,渔获群体仍呈现明显的小型化和低龄化。带鱼的平均肛长为188.82mm,平均体质量为111.66g,优势肛长组为140~159mm,优势体质量组0~50g,与上世纪60~80年代相比,呈现出渔获群体小型化的趋势,资源可能有所衰退。
其他文献
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是我国传统的海洋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海域。在生长方面大黄鱼表现出明显的性别二态性,雌性的生长速度快于雄性,开展全雌化养殖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双斑东方鲀(Takifugu bimaculatus)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温环境,是中国南部主要的河鲀养殖品种,其消费市场和生产模式由于过去受到国家政策约束的原因仍尚未成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学位
背景及目的: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人们对其致病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对于诊断标志物的研究也无统一的结论,我们旨在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与肝癌的发生及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研究其致病机制,以期为肝癌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见解和思路。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3张芯片(分别是GSE64041、GSE54236和GSE60502),这些芯片包含了肝癌及癌旁组织的基因表达数据。用
学位
开展为期56 d的单因素饲养试验,探讨饲料中不同添加量(0.00%、0.10%、0.20%、0.40%、0.80%)的褐藻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AlgOS)对初始体质量为(50.52±1.05)g,全长为(14±0.18)cm 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抗氧化、肝肠组织结构、肠道菌群、肝脏转录组等方面的影响
学位
智能制造是当下制造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精密加工设备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和可靠性决定了工件的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对精密加工设备进行监测,是保证设备精度和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传感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驱动的设备状态监测也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智能制造模式之一。因此,本课题针对精密加工过程开发了状态监测系统,对基于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研究,验证了监测系统有
学位
目的 探讨孕7周内初治Ⅰ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负压吸引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孕7周内初治Ⅰ型剖宫产术后CS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案分为观察组(n=47)与对照组(n=20)。对照组于子宫动脉栓塞术后3 d行负压吸引术,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负压吸引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卵
期刊
西氏鲍(Haliotisgigantea)是日韩沿岸较为重要的经济鲍种之一,其适温性与抗病性强,具有很高的养殖潜力。西氏鲍足肌多呈淡黄色,但有极少比例个体足肌呈鲜艳橙红色。与普通西氏鲍相比,橙足西氏鲍不仅色泽美观,并且富含类胡萝卜素,其体内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迄今报道的贝类中最高,是研究类胡萝卜素在动物体内的利用机制及鲍品质性状选育难得的优良材料。本文以西氏鲍为研究对象,结合家系遗传分析与饵料实验,
学位
聚合酶链反应,又称PCR技术,主要用于核酸的体外扩增,实现指定基因的检测。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工作,一是根据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原理,设计搭建用于检测的光路结构以及检测装置,并对光学器件进行选型测试,实现对于信号荧光的微弱光检测;二是针对荧光检测过程中所需的图像处理要求进行程序的编写,并在实验中进行测试;三是根据整个检测系统的软硬件要求,对整个仪器的硬件的结构进行设计,在软件中进行建模,并加工样
学位
近岸和河口处于海洋和陆地的交界,是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有着复杂多变的环境特征,因而这些水体中的痕量金属多受到较多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部分海域也会受到热液活动的影响,这些释放出的金属元素也影响着海洋痕量金属的循环过程。因此,本论文拟选取典型性近岸、河口及热液区,系统研究痕量金属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影响痕量金属分布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依托2019年7-12月惠东县太平岭近岸
学位
研究目的肝细胞癌(HCC,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具有生长快速、侵袭力强、易转移、预后差、病死率高等特点,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高原低氧暴露可引起肿瘤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且这种变化对不同肿瘤疾病和不同海拔高度所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目前,关于低氧暴露对HCC恶性进程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为了
学位
目的: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Ⅳ,AS-Ⅳ)作为一种天然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被人们日渐关注,但其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探究AS-Ⅳ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为AS-Ⅳ开发成一种治疗结肠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CCK-8、平板克隆检测AS-Ⅳ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的作用,伤口愈合实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AS-Ⅳ对人结肠癌细胞迁移和凋亡作用。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