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岸、河口与热液区溶解态痕量金属分布与主要影响因素探讨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岸和河口处于海洋和陆地的交界,是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有着复杂多变的环境特征,因而这些水体中的痕量金属多受到较多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部分海域也会受到热液活动的影响,这些释放出的金属元素也影响着海洋痕量金属的循环过程。因此,本论文拟选取典型性近岸、河口及热液区,系统研究痕量金属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影响痕量金属分布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依托2019年7-12月惠东县太平岭近岸航次、2019年九龙江-厦门湾共享航次(春夏秋冬四季)以及2019年6月台湾龟山岛热液区调查航次,采集测定了温度、盐度、pH、溶解氧等基本水文参数以及多种溶解态痕量金属元素。主要结论如下,河口和近岸海域溶解态金属存在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1)在太平岭近岸海域,8月和12月金属浓度相对较高,而10月和1 1月各溶解态金属的浓度相对较低。水平方向上溶解态Cu、Cr、Cd和Mn在表底层均呈现随离岸距离增加浓度逐渐降低的趋势,溶解态V则呈现随离岸距离增加浓度逐渐增加的相反趋势。(2)在九龙江-厦门湾海域,溶解态Cu和Cr在冬季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除冬季外浓度范围分别为4.5-64.2 nmol/L和1.0-66.2 nmol/L,春季最高,河口区浓度高于海湾区;溶解态V的浓度除冬季外分布较为均匀,浓度范围4.5-64.2 nmol/L;溶解态Mo仅有春夏两季数据,浓度范围1.4-118.1 nmol/L,春季稍高,海湾区浓度高于河口区。(3)在龟山岛热液区,金属Cr、Mn、Fe和As等受热液过程颗粒富集与释放作用影响,表现为越接近热泉浓度越高;而对于Cu和Cd,越接近热泉浓度越低。综合基本水文参数和溶解态金属浓度数据,对影响溶解态金属循环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1)在河口区溶解态金属主要受到河水和海水的混合作用影响,随盐度的高低呈一定的分布规律。陆源输入的溶解态Mn、Cu和Cr元素进入河水向下游运输的过程中浓度逐渐降低;Mo随盐度升高浓度逐渐升高,在海湾达到稳定高值,表明海水是其主要来源;溶解态V随盐度变化不明显。受河口区域不同氧化环境的影响,溶解态金属呈现出不同形态,其与颗粒物的吸附与解吸作用不同,河口的不同氧化环境可能是造成浓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此外,河口区域的悬浮颗粒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解吸作用也影响着水体中的金属浓度。最后,越来越频繁的人为活动也可能是造成局部海域溶解态金属浓度高值的主要原因。(2)热液区溶解态金属浓度也会随着盐度和pH的变化升高或降低,由于热液区水温和pH的变化范围较大,热液区的溶解态金属的分布也表现为与Eh存在较好的相关性。Fe元素在表中层主要以颗粒态Fe2O3(s)的形态存在,在低pH及Eh的热泉内为Fe2+的溶解态离子形态;Mn元素从表层至热泉内也有相似的形态变化。Cu元素从表层至热泉内都是离子的形态,因此溶解态Cu的浓度变化不明显。本论文重点分析了不同典型近岸海域痕量金属分布情况,并从对几种金属的循环机制入手,对这一差异性进行了探讨。
其他文献
海洋噬菌体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粒径最小、丰度最高的生命粒子,在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大规模培养、测序及宏基因组工作的发展,我们对噬菌体多样性的认识得到很大提升,但海洋病毒基因组中未知功能的基因仍占主导地位,对海洋噬菌体的结构解析数据也远远不足,这限制了我们对海洋噬菌体组装的认识和对噬菌体-宿主相互作用、海洋噬菌体的生态效应机制的研究。因此本文以Dinoroseobacter sh
学位
期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的在线评论已经成为用户满意度研究的重要来源,相比于传统的问卷调查等方式,在线评论具有数据庞大和获取方便的优势,蕴含许多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通过对在线评论进行挖掘,可以发现产品和服务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提高服务和产品的质量提供支撑。本文以在线评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情感分析,提出了一种多维度用户满意度研究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情感分析部分,针对情感分类,提出了一
学位
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是我国传统的海洋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海域。在生长方面大黄鱼表现出明显的性别二态性,雌性的生长速度快于雄性,开展全雌化养殖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双斑东方鲀(Takifugu bimaculatus)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温环境,是中国南部主要的河鲀养殖品种,其消费市场和生产模式由于过去受到国家政策约束的原因仍尚未成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学位
背景及目的: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人们对其致病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对于诊断标志物的研究也无统一的结论,我们旨在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与肝癌的发生及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研究其致病机制,以期为肝癌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见解和思路。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3张芯片(分别是GSE64041、GSE54236和GSE60502),这些芯片包含了肝癌及癌旁组织的基因表达数据。用
学位
开展为期56 d的单因素饲养试验,探讨饲料中不同添加量(0.00%、0.10%、0.20%、0.40%、0.80%)的褐藻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AlgOS)对初始体质量为(50.52±1.05)g,全长为(14±0.18)cm 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抗氧化、肝肠组织结构、肠道菌群、肝脏转录组等方面的影响
学位
智能制造是当下制造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精密加工设备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和可靠性决定了工件的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对精密加工设备进行监测,是保证设备精度和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传感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驱动的设备状态监测也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智能制造模式之一。因此,本课题针对精密加工过程开发了状态监测系统,对基于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研究,验证了监测系统有
学位
目的 探讨孕7周内初治Ⅰ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负压吸引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孕7周内初治Ⅰ型剖宫产术后CS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案分为观察组(n=47)与对照组(n=20)。对照组于子宫动脉栓塞术后3 d行负压吸引术,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负压吸引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卵
期刊
西氏鲍(Haliotisgigantea)是日韩沿岸较为重要的经济鲍种之一,其适温性与抗病性强,具有很高的养殖潜力。西氏鲍足肌多呈淡黄色,但有极少比例个体足肌呈鲜艳橙红色。与普通西氏鲍相比,橙足西氏鲍不仅色泽美观,并且富含类胡萝卜素,其体内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迄今报道的贝类中最高,是研究类胡萝卜素在动物体内的利用机制及鲍品质性状选育难得的优良材料。本文以西氏鲍为研究对象,结合家系遗传分析与饵料实验,
学位
聚合酶链反应,又称PCR技术,主要用于核酸的体外扩增,实现指定基因的检测。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工作,一是根据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原理,设计搭建用于检测的光路结构以及检测装置,并对光学器件进行选型测试,实现对于信号荧光的微弱光检测;二是针对荧光检测过程中所需的图像处理要求进行程序的编写,并在实验中进行测试;三是根据整个检测系统的软硬件要求,对整个仪器的硬件的结构进行设计,在软件中进行建模,并加工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