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建立了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成茶、茶鲜叶、土壤及茶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研究了22%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制剂在茶园鲜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在成茶和土壤上的最终残留以及这两种农药在茶叶冲泡过程的浸出规律和风险评估,为人们合理使用农药及安全饮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成茶、茶鲜叶和土壤中同时测定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残留分析方法。干茶与土壤加水浸润、鲜叶匀浆后用乙腈提取,再加入MgSO4和NaCl,充分涡旋后离心,用PSA、GCB和Florisil组成的混合填料共同净化提取液,GC-ECD测定。该方法平均回收率为71.2%~105.3%,RSD≤15.8%,其中绿茶回收率为80.4%~104.7%,RSD≤8.7%;红茶回收率为78.8%~99.1%,RSD≤7.8%;黑茶回收率为75.7%~97.8%,RSD≤5.6%;鲜叶回收率为80.4%~105.2%,RSD≤15.8%;土壤回收率为71.2%~105.3%,RSD≤5.3%,定量限均小于10μg/kg,该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达到残留分析方法要求。2通过浙江、湖南和福建三地的田间试验,研究了22%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在茶叶和土壤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及最终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茶鲜叶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C=C0e-kt,噻虫嗪在茶鲜叶中半衰期为5.8~4.9天,在茶园土壤中的半衰期为8.5~13.7天,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茶鲜叶中半衰期为3.1~5.0天,在茶园土壤中的半衰期为7.9~14.9天。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分别推荐剂量制剂有效成分22.23g/hm2以及推荐剂量的1.5倍制剂有效成分33.345g/hm2喷施茶叶和土壤,成茶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分别均小于2mg/kg和3mg/kg,均低于日本和我国关于这两种农药在茶叶上的MRL值,建议安全间隔期为7天。3分别建立茶汤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残留分析方法。茶汤中的噻虫嗪通过Chem Elut液/液萃取柱富集,60mL二氯甲烷洗脱,浓缩干后定容进样;高效氯氟氰菊酯用二氯甲烷两次液液萃取,弗罗里硅土柱净化,GC-ECD定容。结果表明:噻虫嗪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3.4%~92.8%之间,RSD≤9.9%;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83.9%~101.7%之间,RSD≤12.9%。茶汤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方法定量限分别为0.1μg/L和0.05μg/L,能够满足检测需要。4利用上述成茶、茶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浸泡时间、温度、次数、茶叶形状及茶叶中农药不同残留量对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茶叶-茶汤过程中浸出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茶叶-茶汤中浸出率均随着浸泡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水温100℃时,噻虫嗪在整叶茶和碎茶中的浸出率分别为83.9%和89.1%,高效氯氟氰菊酯在整叶茶和碎茶中的浸出率分别为0.55%和4.1%;浸泡15min时,噻虫嗪浸出率达最大值,整叶茶中为81.2%,碎茶中为88.6%;相同浸泡条件下,茶叶形状对噻虫嗪浸出率影响不大,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碎茶中的浸出率远大于其在整叶茶中的浸出率;两种农药在整叶茶中浸出率随着浸泡次数增加而减小,总浸出率增加;茶汤中噻虫嗪总浸出浓度与其在成茶中残留量呈线性关系Y=0.926x-0.033,而茶汤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总浸出浓度与其在成茶中残留量呈多项式函数关系Y=0.002x2-0.002x+0.01。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茶叶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按照我国现有MRL规定,饮茶摄入两种农药的残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