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查斯曼(Strassman)调查了292个企业,结果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企业的信息技术投资和投资回报率(ROI)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将这种现象称为“生产率悖论”:“我们到处都看得见计算机,就是在生产率统计方面却看不见计算机”。通过企业调研,作者发现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片面追求技术的高、新、全,而不管其自身当前的信息化水平如何,这样就造成了很多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产生不了合理的回报。因此,如何解决这种现象是理论界和企业长期关注的问题。如何正确评价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结合其信息化水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在既定的目标下如何着手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是国内学者近几年提出的新观点,它是指在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对这个过程的管理和控制的能力。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反映了企业目前信息化建设所取得成效的一个状态,是用来帮助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改进自身信息化建设的一种方法和工具。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对于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于提高企业信息化效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基于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通过调研访谈云南省多家医药企业,结合医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独特性,跟踪访问了十几位医药企业和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基于此,建立了医药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多指标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化基础、技术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组织信息化和信息化环境五个一级指标和十九个二级指标,对于每一个二级指标设计了详细的量化和计算公式和方法,然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BP算法,应用于该评价体系中,得到量化的评价等级。但是,由于处于某一成熟度等级的企业所具备的信息化过程的能力是不同的,只根据指标体系做出的评价结果,并不能准确的对企业所处的信息化成熟度等级做出定位,因此作者根据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和CMM模型中关键过程域思想,建立了各成熟度等级的关键实践(Key Practices)。这样,结合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定性评价的关键过程域,对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进行综合测评—如果企业通过指标体系评估得到信息化成熟度达到某一等级,但企业却没有实现该等级的关键实践,就认为该组织不能达到这一成熟度级别。下一步,作者给出提高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的对策建议。最后作者将该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到云南省某医药企业中,分析它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并确定企业信息化的成熟度等级,并对该企业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和方向给出对策和建议,从而指导和激励企业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