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建设地貌分类及其格局演变研究——以象山港沿岸地区为例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y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建设地貌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遗迹,客观再现了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扰动过程,是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现代地貌过程相互作用机制的可靠依据,成为现代地貌研究的重点领域。人工建设地貌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区域和海岸带区域,随着海岸开发战略的实施,海岸带区域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当前人类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加强海岸带区域人工建设地貌的研究,对促进海岸带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及维护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象山港沿岸开发历史悠久,人工建设地貌类型多样、分布集中,加之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研究人工建设地貌的理想区域。  本文以象山港沿岸地区为案例,借助GIS、RS技术,综合运用Origin、Spss等专业软件,借鉴地貌学、地质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学科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象山港沿岸地区人工建设地貌展开分析,探讨人工建设地貌的地貌分类体系、发育机制、格局演变特征等问题,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人工建设地貌是指因城乡建设形成的、具有明显地势起伏特征的地貌集合体。并赋予这种人工地貌集合体以地貌学意义,研究范围涵盖了水平和垂直方向两个维度。  (2)借鉴自然地貌分类的研究理论,综合多学科研究思路,以综合性、区域性、层次性及差异性原则为指导,选取地形起伏、地貌演化过程、几何形态特征及地貌单元相对海拔高度四大指标,构建海岸带区域的人工建设地貌分类系统。  (3)人工建设地貌的发育是地貌和水文等自然条件与政策和规划及交通等社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自然条件包括地质地貌条件和水文条件两个方面。前者从根本上制约着人工建设地貌的发育基底与潜能;后者影响着人工建设地貌的演化趋势及其空间格局。社会人文条件包括政策、规划、交通三个方面。政策与规划对人工建设地貌的区位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引意义,而交通条件是形成人工建设地貌空间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  (4)基于人工建设地貌的面积和高程数据以及潜在影响因子的增长曲线模型,发现象山港沿岸地区人工建设地貌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14年,并结合人工建设地貌的实际分布特征,认为象山港沿岸地区人工建设地貌的发育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和时间演替的历史阶段性特征。  (5)基于海岸带区域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不可移动性、人工建设地貌的生命周期及新城乡规划等要素,发现象山港沿岸地区人工建设地貌的演化经历点状分散期、面状集聚期、条带状延展期及复合、更新扩散期四个阶段。
其他文献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游已逐渐在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农耕文化更是突出,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体现出来,如网络偷菜已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的进程也明显加快,大量的城市建设使得城市的空间范围不断变化。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气候、城市交通、城市管理的关系密切,特
汉朝西进运动和古罗马的奢侈品热,编织了一个繁荣的贸易网络,如今,丝绸之路正在复兴。早在20多个世纪之前,我们的祖先就曾尽力收集各国的信息,并派遣出各种特使和代表,探索哪
1926年8月4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党下发了一份《关于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以示告诫。据查,这是党内最早的反腐败文件和肃贪反腐运动。1929年,一位代号为“江西老表”的红
旅游目的地的成长是区域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二战以来,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社会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旅游产业表现出强劲的
党校系统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学科研手段现代化,适应培养跨世纪领导干部重任和党校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这对于我区党校教育事业来说,迎接新的挑战,缩小差距,加强党校系统之
Glyphosate-resistant crops have been a huge economic success for genetic engineering. The creating of new glyphosate-resistant plants would increase the availab
在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是一种最为常见和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广泛分布在面积约7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调查表明,石漠化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农村贫困程度最深、社会经济发展
湿地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湿地能量流动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监测、评价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随着鸟类种群数量锐减,研究和
本文在对宜居城市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环境四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郑州城市宜居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