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报·平明》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76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学界对《平明》缺乏基本的关注,本文就此进行研究,希望还原《平明》的本来面目。《平明》副刊在四年时间内共出刊518期,其间三易编者,1938年6月20日至11月30日,发刊129期,编者为程沧波和储安平先生;1938年12月1日至1939年4月1日,发刊168期,编者为梁实秋先生;1939年4月3日至1940年9月29日,刊发131期,编者为端木露西女士;1943年4月1日至10月23日,刊发90期,编者为王建民和黎晋伟先生。此后《平明》终刊,综合《学海》、《艺林》与《平明》三种期刊性质的《中央副刊》取而代之,于1943年11月14日复刊,并以周刊的形式继续发行。作为机关报刊,《平明》难免会受到党派意识形态的影响,笔者在论述战时宣传的两个维度及抗战后期的话剧批评时,就曾两次涉及这一问题。不过,这种影响并不是主要的,作者与编者主动皈依官方立场,并没有改变《平明》的基本性质。从总体来看,《平明》依然是服务于宣传抗战动员民众的时代要求的,并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言论阵地,在抗战文学运动与抗战话剧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宣传抗战的形式上,除了广为流行的“八股文章”,《平明》还一直致力于以较为艺术的形式从容地表达急剧变化着的大时代,比如陈祖东、梁实秋、陈铨等就秉持这种文学观,他们以各自的努力提升了刊物本身的艺术水准,使其不再流于简单重复的“粗制滥造”。除此,《平明》与战时话剧运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平明》在四年时间内发表260余篇与戏剧(主要是话剧)有关的文章,其中既有剧评又有理论:剧评以1941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段,完整地呈现了抗战不同阶段的整体面貌;理论分为剧本编制理论和舞台演出理论,对剧本从创作到演出的各个环节都有所涉及。剧评的完整性和剧论的完备性,是其他同类副刊很难做到的,这也是研究者不应忽视的。
其他文献
本文以白居易中隐文学为研究对象,侧重探讨的思想内核及其艺术特征。全文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中隐文学的界定及其文学史溯源,着重分析中隐文学提出的原因和概念的界
在当代文坛上刘恒是一位全心致力于人性开掘的作家,在他的《苍河白日梦》中虚拟了一个似实而虚的具象的日常生活场景,来借以表达抽象的人类性和普遍性,把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
承龄(公元1814年——1865年),字子久,又字叔度,号尊生,又号藏庵,别号净业渔人,裕瑚鲁氏,吉林人,满洲镶黄旗人,累官至贵州按察使、布政使。喜吟咏,著有《大小雅堂诗集》四卷及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一种源于客观事物,从具体形象中出来,形成之后又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存在。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对诗人情志的表达和读者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手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因学习地点不受限制、手机携带方便、师生互动方便等优点,成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但同时,由于手机硬件的特
自古以来关于唐诗的研究极盛,但研究者多着眼于抒情诗。历来学界认为:中国诗歌传统的主流在于抒情。然而,唐代叙事诗已经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显著成绩。中唐,则是唐代文人叙事诗
毛诗与三家诗不同,在汉代以前即在民间流传,在汉代始出,与三家诗同场竞技。由于其说诗的特点和特殊的经历,使得其内容既有源自先秦时期的解诗内容,也有在汉代特定情况下的改
培养幼儿简单的阅读能力,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广大的幼教工作者做出了很多的探索。本文作者以其独特的见解,提出了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选择沈从文在昆明时期创作的思辨散文为研究对象,它包括《烛虚》、《生命》、《潜渊》《长庚》、《水云》、《绿魇》、《白魇》、等思辨性散文,主要从历史背景、家庭背景
介绍影响系数法实现风机动平衡的原理,讨论动平衡仪的的软、硬件设计。用开发成功的仪器在现场对型号为QY1的风机进行了动平衡试验,使风机的振动从10.0mm/s降至0.8mm/s,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