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叙事诗的文化成因和艺术成就

来源 :北京语言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awayu0bell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关于唐诗的研究极盛,但研究者多着眼于抒情诗。历来学界认为:中国诗歌传统的主流在于抒情。然而,唐代叙事诗已经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显著成绩。中唐,则是唐代文人叙事诗发展的鼎盛时期。可以说,这时文人叙事诗的发展盛况是空前绝后的:诗人和诗篇之多,题材范围之大,艺术手法之丰富,叙事技术之高明,都表明了文人叙事诗于此时已完全成熟。这也是继汉乐府民歌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叙事诗的又一次繁荣。长期以来,唐诗研究选题多集中于作家个体研究、分期与分阶段研究、思想综合研究、艺术手法研究、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唐诗学研究和境外唐诗学研究等等,鲜见有关唐代叙事诗的专门研究。虽然有学者以不同角度撰写过相关论文,但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还没有文章对中唐叙事诗的文化成因和艺术成就作专门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在前人及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中唐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文学样式、文人心态和唐前叙事传统影响等各个方面及其交互作用的梳理中,探究中唐叙事诗的文化成因,并通过文本分析展现其艺术成就。本文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古代的叙事传统做了一番追溯和梳理,同时对中唐前叙事诗的发展情况作了一个概述,揭示出中国古代“史笔”叙事与乐府叙事两大叙事传统为中唐文人叙事诗的创作留下了不少可供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第二部分主要从中唐时代多可叙之“事”,才多叙“事”之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社会情况;唐代各种文体的相互影响;中唐诗传并存现象以及七言歌行体自身特征等四个方面,分析论述了中唐叙事诗的文化成因。第三部分阐述了中唐叙事诗的艺术成就,包括“核实”而“传信”,通俗化倾向,融情于事、融情于景等三个方商。最后对中唐叙事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做出评价。
其他文献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里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是一种介于短语和词之间的特殊的语言单位,它既具备了短语和词的一些特征,又和这两者有着显著的不同。本文把离合词看作是介乎词和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发生了许多重大的转变,教师成为倾听者即是其中之一。教师成为倾听者主要是缘于教育教学的应然要求、学生权利的体现以及教师
舒岳祥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早年受学于吴子良,为永嘉学派传人。宋亡后避乱于天台一带,与戴表元、刘庄孙、袁桷等人交往甚密。晚年隐居乡里,任赤诚书堂长,潜心诗文。舒岳祥一
《新潮》是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的学生编辑出版的刊物,出版时间从1919年1月持续到1922年3月,一共三卷十二期。它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支持下与《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一起
本文分析了农户认知对农户参与确权行为及农地制度变迁的作用机制,并应用5省农地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农地确权中的农户认知可具体显化为农户对农地政策的理解
本文以白居易中隐文学为研究对象,侧重探讨的思想内核及其艺术特征。全文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中隐文学的界定及其文学史溯源,着重分析中隐文学提出的原因和概念的界
在当代文坛上刘恒是一位全心致力于人性开掘的作家,在他的《苍河白日梦》中虚拟了一个似实而虚的具象的日常生活场景,来借以表达抽象的人类性和普遍性,把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
承龄(公元1814年——1865年),字子久,又字叔度,号尊生,又号藏庵,别号净业渔人,裕瑚鲁氏,吉林人,满洲镶黄旗人,累官至贵州按察使、布政使。喜吟咏,著有《大小雅堂诗集》四卷及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一种源于客观事物,从具体形象中出来,形成之后又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存在。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对诗人情志的表达和读者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手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因学习地点不受限制、手机携带方便、师生互动方便等优点,成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但同时,由于手机硬件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