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指对国内恢复发行)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后,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再通过向中国人民银行透支来解决,国债规模开始了首轮大增长;1998年我国为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政府连续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大幅增加了国债发行规模;2007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我国继续采取国家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政策,国债再一次成为政府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预计我国2009年财政预算赤字为9500亿元,政府将发行7500亿元的国债和2000亿元的地方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赤字和国债增加最多的一年。国债规模的急剧增加引起了社会各方尤其是经济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的国债规模研究的是内债部分,包括国债发行规模和国债余额两方面。国债发行规模是指当年发行的内债总额,是一个流量,国债余额是历年累积的国债未还额。一般来说,国债的发行规模和国债余额成正相关关系,随着我国近些年国债发行规模的迅速增大,国债规模导致的财政风险、经济效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国债的正面效应,降低财政风险,就得把握好国债的适度规模问题,而国债适度规模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需要根据国家整体经济状况和具体政策、国债使用效益等多方面来决定,是一个合理的区间。本文通过对我国国债规模的规范和实证分析,从负担能力和功能效益两方面入手,分析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和适度性,最后对我国的国债规模管理提出政策建议。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导论,简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范围以及目前国内外对国债规模问题研究的概况。第二章是对国债规模的理论分析,首先界定国债和国债规模的内涵,引出国债的适度规模问题,通过对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国债负担能力和使用效益两个研究角度,然后分别从这两个角度进行理论阐述。第三章是对我国国债规模的现实考察和衡量,先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国债规模的发展历程,接着从两个研究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和衡量。国债负担能力角度首先采用国际通行的指标,包括赤字率、国债负担率、国债借债率、居民应债率、国债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进行数据计算,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修正,再和国际水平进行对比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其次分析我国的广义国债规模问题;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影响我国国债规模的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从而更准确地得出结论。国债使用效益角度分别从国债的财政功能和金融功能出发,建立指标衡量国债财政功能的发挥,分析国债作为一种金融产品的现状。最后综合得出对我国国债规模的基本判断。第四章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从财政视角和金融视角对我国国债规模管理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国债积极作用的更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