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借助微载体-microcarrier 6构建正常免疫C57BL/6小鼠和免疫缺陷NSG小鼠两种人原代结肠癌移植瘤模型,探讨两种模型的特点及意义,为研究人类结肠癌发病机制和研制抗结肠癌新药提供更合适的模型。方法:随机选取6-8周龄,21-24g体质量,健康的雄性小鼠C57BL/6、NSG小鼠各20只作为实验对象,分别将20只C57BL/6、20只NSG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两种小鼠分组后,均一组采用皮下注射法接种人原代结肠癌细胞(对照组,对照组每只小鼠接种含2×10~6个肿瘤细胞PBS液100uL),另一组同样方法接种人原代结肠癌细胞-微载体复合物(实验组,实验组每只小鼠接种含2×10~6个肿瘤细胞和20ug微载体复合物悬液100uL)。首先从手术切除下来的标本中分离、提取人原代结肠癌细胞,将人原代结肠癌细胞-微载体共同培养,配置好一定浓度后备用。各组小鼠于皮下注射移植物后定时观察小鼠食欲、活动度及体质量变化,记录成瘤率、成瘤时间和瘤体大小。在接种21天时处死小鼠,对移植瘤进行常规解剖,记录瘤子体积,并观察肿瘤质地、浸润以及坏死程度。移植瘤病理组织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1、细胞-微载体复合物的构建:镜下观察分离提取的人原代结肠癌细胞,以单个的球形细胞存在,折光性较好;镜下观察微载体为质地疏松,内有大量孔隙的不规则团状;镜下观察共培养24h后复合物,可见大量细胞紧贴于微载体支架内外,呈饱和状态,外周见密密麻麻球形细胞团。提示人原代结肠癌细胞-微载体复合物构建成功。2、C57BL/6小鼠一般情况及移植瘤生长情况:C57BL/6小鼠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死亡。接种第7天,实验组出现体质量较前增加,第12天,体质量较前明显增加,食欲、活动度较前减少;而对照组小鼠食欲、活动度,体质量整个实验过程较前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小鼠成瘤率达80%,第7-9天时,背部可触及肿瘤,第12-17天时背部肉眼可见皮下隆起肿块,第3周时,肿块体积约0.6-1.0cm3;而对照组小鼠整个实验过程中均未成瘤。3、NSG小鼠一般情况及移植瘤生长情况:NSG小鼠实验组死亡1只,未成瘤,成瘤率达90%;对照组无死亡,成瘤率达80%。实验组、对照组小鼠均表现为:于接种第5天时,体质量较前增加;第10天,体质量较前明显增加,食欲、活动度较前减少。两组均于5-7天时背部可触及肿瘤;第10-15天时肉眼可见背部皮下隆起肿块;第3周时,肿块体积约0.8-1.2cm3。4、C57BL/6、NSG小鼠移植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移植瘤包膜完整,易与周围组织分离,形态多样,以椭圆形为主,表面见新生血管网。光镜下可见大量核大深染的异型性细胞杂乱排列,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增多,并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肿瘤边缘见新生血管生成,中央偶见坏死。实验组肿瘤组织内偶见未被清除的少量残余微载体。免疫组化染色示CDX-2、CEA、CK20均为阳性表达,证实异型细胞为人源性结肠癌细胞。结论:1、本实验从标本中成功地分离、提取人原代结肠癌细胞,并建立细胞-微载体复合物。2、将细胞-微载体复合物接种于C57BL/6、NSG两种小鼠背部皮下,均可成瘤,成瘤率分别达80%、90%。3、两种小鼠形成的移植瘤组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均证实移植瘤为人源性肿瘤。4、比较C57BL/6、NSG两种小鼠成瘤特点,NSG小鼠成瘤时间短,成瘤率相对较高;C57BL/6移植瘤模型,弥补了免疫功能缺陷的不足,为研究肿瘤发生机制与免疫功能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更理想的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