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社会资本、战略变革与国有企业价值--企业使命的调节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on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关期,现实情境要求中国国有企业应更关注价值创造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与利润增长。国资委也在起指引性作用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中突出了对国有企业经济增加值的考核。在当下充斥着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国有企业如何调整战略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如何不断提升企业价值成为实务界和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新常态下,战略变革是中国国有企业实现突破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董事会作为企业核心的经营决策机构,其战略职能愈发凸显。因而董事会如何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如何影响企业价值创造成为了公司治理领域的重要议题。董事会的社会资本这一隐形特征从资源通道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释。因此,从董事会社会资本视角出发,开展董事会通过战略变革决策作用于企业价值创造的研究是富有实践意义的。在新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使命的力量。企业使命反映了组织的共同认知,既影响企业价值创造意识,也影响企业的战略变革决策,开展相关研究则有助于明确使命对企业战略决策与价值创造的重要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董事会已从一个“橡皮图章”发展成为重要的战略角色,因而董事会成员凭借社会资本为企业提供战略资源的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公司治理领域中,董事会社会资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相关研究中却很少采用基于更贴合实践逻辑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探析其作用机制。因此从董事会的战略行为视角分析董事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是治理实践的时代呼唤也是治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战略变革是企业应对变化、实现发展的重要战略行为。已有研究发现董事会是战略变革的重要参与者,而战略变革对企业价值影响重大。但理论研究针对董事会的战略变革参与及其价值创造的探究尚属少见。此外,情境因素是企业战略决策和价值创造的重要驱动因素,而以往研究却没有充分重视组织认知情境尤其是企业使命的作用。在企业的内部治理情境因素中,国内研究对企业使命的关注明显不足,研究成果十分稀缺,其作用方式尚不明晰,因此十分必要丰富使命的相关研究。
  基于现实背景与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依据社会资本理论、资源基础观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与组织认知理论,梳理并分析了董事会社会资本、企业使命、战略变革以及企业价值的相关文献,明晰其内在逻辑关系。在对企业价值关键前置因素作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构建了国有企业董事会在企业使命的调节下,通过战略变革影响企业价值的机理模型。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法验证前文的假设与模型。以2012年至2017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国泰安数据库、Wind数据库获取董事会及企业财务相关数据,通过对企业各年年报进行内容分析获取企业使命的基础数据,各数据经手工整理计算后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丰富的董事会政治关联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价值;(2)当董事会政治关联丰富时企业倾向于选择较大程度的战略变革;(3)企业使命强化了董事会政治关联对企业战略变革程度的正向作用,且当企业面临业绩压力时这种强化作用更强;(4)战略变革与企业价值之间为倒U型关系,即随着企业战略变革程度的增大,企业价值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5)战略变革在董事会政治关联与企业价值间发挥着非线性的部分中介作用。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将战略参与纳入了董事会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理论体系之中,建立了董事会社会资本—战略变革—企业价值的理论模型,部分打开了董事会治理的黑箱,丰富了董事会治理的理论研究并使理论模型更贴近实践逻辑,同时本文还以战略变革作为中间路径开展研究,从更系统的角度丰富了战略变革的相关研究;(2)将企业使命纳入到董事会社会资本作用于国有企业价值的理论体系中,将其作为调节变量,探究并验证了使命对董事会社会资本与企业战略变革的调节关系与作用效应,对引导企业强化使命感建设具有一定指引作用。
  本文的局限主要表现为企业价值与企业使命的测度方法之上。本文以EVA衡量企业价值,事实上这只涵盖了企业的经济价值。而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企业的社会价值、对环境的价值、对员工的价值同样也值得关注,但碍于测度方法的限制,本文并没有将其纳入研究中,未来还需开发更加广义的企业价值测度指标。本文借助David的九要素法衡量企业使命,但这一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直接反映中国企业的使命,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开发适于中国情境的企业使命测度方法。
其他文献
创新是现代各国发展改革至关重要的推动力量,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阶段,必须依靠创新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公司治理创新尤为重要,董事会作为决策机构需正确把握创新战略决策。要实现人与自然持续和谐的发展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我国正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绿色治理能力,绿色治理已成为发展新趋势。党委参与国有企业治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制度,有助于推动
学位
控股股东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攫取控制权私利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不受侵害是当今管理学的重点研究问题之一,上市子公司如何避免被其控股母公司攫取私利的问题也亟待探讨和解决。根据公司治理演进历程,传统公司治理认为母公司地位高于子公司,而基于此的母子公司“单向治理”正是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难以受到保护的根本原因。公司透明度是其公司自主性的重要体现,提高上市子公司透明度能够抑制母公司攫取控制权私
学位
在全球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的情况下,环保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世界各地的组织越来越关心其运营对环境可持续性的贡献或至少不破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国家积极打造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体系,愈发强调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倡导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此,企业在追求经济绩效的同时,还要兼顾提升环境绩效的重任。而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不仅依赖组织内执行相关行为的单个员工的积极参与,还很大程度上取
学位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格局在技术的驱动下正在改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资本赋能企业创新行为的方式逐渐发展成为新一代头部独角兽的必由之路。由于初创企业上市之前大多存在创新投入高、回报周期长、融资困境等诸多难题,获取风险投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风险投资能够通过提供资金、产业链等资源支持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投资经验、尽职调查筛选公司并给予咨询等增值服务,通过设立董事会席位、
学位
中小股东作为出资人,对于公司运营管理具有法定的知情权和决策权。但是,现实中的中小股东资金较少,持股数量有限,投资具有随机性、分散性和暂时性,参与特定公司治理的投入和产出极不对称。因此,与管理层和大股东相比,中小股东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只能寄希望于管理层和大股东的决策和经营,从而面临双重委托代理困境,既可能因管理层的道德风险而遭遇损失,也可能因大股东的堑壕效应而受到侵害,甚至因两者合
企业盈余反映了企业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成果,是企业重要的投资信息,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持续性作为盈余信息应具有的质量要求之一,体现了企业竞争力和经营状况,能向投资者传达更丰富的预测信息,从而有利于资本市场有序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伴随着中国自2011年9月的“经济新常态”阶段以及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经济政策调整频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程度明显增加。中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期,
学位
作为一名来华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涯中,让我亲眼目睹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2019年中国以14.4万亿美元的总量稳居世界经济第二的地位。而在中国经济不断向前突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并开始使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环保绩效。本文通过研究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环保热情的影响,进而研究其对企业环保绩效的影响作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
学位
随着客户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竞争优势来源,现代企业正在由以企业和产品为核心的经营逻辑向以客户和服务为核心的经营逻辑转变。互联网经济的崛起、社会化媒介的发展、信息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都为客户广泛参与企业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在企业与客户交互的过程中,客户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参与企业研发等价值链活动,提高了对企业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影响力度;企业通过从客户处吸收异质性、互补性的知识和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加贴合和匹配
学位
处于经济波动较大以及高等教育普及的背景下,企业在进行人才选拔时偏向于资历较高的员工以增强高绩效概率,这导致越来越多的员工在择业时面临着能力超出工作要求的困境,即资质过剩感。同时,在飞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中,感知到资质过剩的员工不仅要充分发挥剩余技能为组织创造更多价值,还需要聚焦于自身事业的发展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基于此,本文探讨了资质过剩感对员工职业导向和工作单元导向两个方面的主动行为的影响。同时
学位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规模持续增大,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频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断崖式滑落的生态环境质量。企业发展为中国GDP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是多数生态环境破坏、污染问题的“触发者”。为了应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在该治理体系中,企业占据主体地位,企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