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为最常见的神经心理障碍之一,以卒中后持续情感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特征。目前对于PS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多认为是生物、心理及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神经精神疾病伴发的肠道菌群变化日益受到重视,现有的研究显示脑卒中与肠道微生态之间关系密切,肠道菌群不仅参与PSD的发生发展,甚至可以干预PSD的治疗,根据李小黎教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PSD患者肾虚肝郁的辨证思路,结合特色中医特色理论,探索肾虚肝郁型PSD患者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目的:本研究通过探索肾虚肝郁型PSD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差异,探索肾虚肝郁型PSD患者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探讨肠道菌群干预PSD的发生机制,给包括PSD在内的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收集33例肾虚肝郁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与10例健康志愿者粪便标本,提取粪便样本的DNA并对其进行细菌16S rDNA V3-V4区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通过Illumina MiSeqPE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对对最终的PCR扩增产物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样品中菌落组成、物种丰度、菌落比较等信息。结果:肾虚肝郁型PSD组患者与对照组志愿者相比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ACE、Chaol、Shannon指数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CE、Chaol、Shannon指数高于肾虚肝郁型PSD组,说明肾虚肝郁型PSD组肠道菌群多样性、肠道菌群丰度较对照组低。肾虚肝郁型PSD患者的肠道菌群在门的分类水平上,在门水平的相对丰度比较,PSD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较高,厚壁菌门、蓝藻菌门相对丰度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目水平上两组对比拟杆菌目、变形菌目、乳杆菌目在PSD组相对丰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S2菌目在PSD组的相对丰度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的相对丰度比较,PSD组乳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丰度增多,嗜血菌属、反刍球菌、毛螺菌属、光纲菌属、罗氏菌属、巴斯德氏菌属相对丰度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上,蓝藻菌门、疣孢菌门与HAMD量表评分呈正相关,疣孢菌门与年龄呈正相关,疣孢菌门、变形菌门与卒中发病年限呈正相关,蓝藻菌门与卒中发病年限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目水平上,弯曲菌目、疣微菌目、YS2菌目与HAMD量表评分呈正相关,乳杆菌目、疣微菌目与年龄呈正相关,伯克氏菌目、巴斯德氏菌目、梭菌目与年龄呈负相关,疣微菌目、肠杆菌目与卒中发病年限呈正相关,YS2菌目、巴斯德氏菌目与卒中发病年限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草酸杆菌属、弯曲杆菌属、阿克曼属与HAMD量表评分呈正相关,拉氏罗菌属与HAMD量表评分呈负相关,阿克曼属、优杆菌属、粪芽孢菌属、埃格特菌属、假单胞菌属、Anaerotruncus菌属、乳杆菌属、棒杆菌属与年龄呈正相关,梭菌属、普雷沃氏菌属、萨特氏菌属、嗜血菌属、玫瑰杆菌属与年龄呈负相关,Pyramidobacter菌属、阿克曼属、梭菌属、粪芽孢菌属、埃格特菌属与卒中发病年限呈正相关,嗜血菌属、毛螺旋菌属与卒中发病年限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虚肝郁型PSD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存在差异;肾虚肝郁型PSD患者肠道菌群丰度变化与卒中后抑郁的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从肠道菌群角度探索PSD的发病机制干预PSD的治疗,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