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石墨烯对肠上皮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y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由于其独特的理化特性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它的生物安全性。前期研究中我们评估了 GO对肠炎小鼠的毒性作用,通过体内实验发现GO加重了肠炎小鼠的肠道炎症。本实验旨在探究GO对肠上皮细胞的影响,揭示GO加重肠道炎症的潜在机制,为GO在炎症性肠病等肠道疾病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GO的表征测定: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等图像方法检测GO的厚度与结构;使用拉曼光谱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等图谱方法检测GO的特征性成分,元素组成与化学键等;使用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检测GO的纳米粒径与zeta电位。2.GO对肠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TEM观察肠上皮细胞对GO的摄取;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与流式细胞术检测荧光(FITC-BSA)标记的GO被NCM460细胞内化情况。使用CCK-8检测GO对肠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使用qRT-PCR检测GO对NCM460细胞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调控。3.GO造成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探究:TEM观察GO刺激肠上皮细胞24小时后超微结构的变化;自噬双标荧光腺病毒转染后GO刺激NCM460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自噬小体与自噬溶酶体的形成;western blot检测GO刺激不同时间点或不同浓度的GO刺激细胞24小时后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自噬信号通路表达情况;GO对溶酶体酸性与功能的影响被评估;自噬抑制剂3-MA预处理NCM460细胞后GO再刺激24小时,细胞自噬水平与炎症因子表达情况被检测。结果:1.AFM可以观察到GO为单层或数层的片状材料,厚度约为1.5 nm,TEM观察到GO为边缘锋利表面粗糙的材料。拉曼光谱检测到GO有特征性的吸收峰(D峰与G峰),此外还有2D峰。XPS检测到GO主要由碳原子与氧原子构成,还含有C=O、C-O、C=C和O-C=O等化学键。DLS检测到GO在纯水中的流体动力学大小为251.13 nm,zeta电位为-25.2±0.66 mV;GO在完全培养基中的流体动力学大小为201.23 nm,zeta电位为-9.53±0.16 mV。2.GO可被肠上皮细胞摄取,积累在细胞质中。GO诱导NCM460细胞产生剂量、时间依赖性的细胞毒性作用,促进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抑炎细胞因子的表达。3.GO通过激活AMPK-ULK1信号通路诱导NCM460细胞发生自噬反应,同时GO造成以溶酶体酸性改变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为特征的溶酶体功能受损。使用自噬抑制剂3-MA预处理细胞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GO诱导的细胞炎症反应。结论:GO通过诱导肠上皮细胞异常自噬促进细胞炎症反应,这可能是其加重肠炎小鼠肠道炎症的潜在机制之一。警示我们在研发炎症性肠病检测性手段或合成治疗性药物时,谨慎选择纳米材料等载药工具,避免潜在的危害。
其他文献
背景: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两者关系有较多文献报道;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与细胞实验证实OSHAS也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OSHAS是否通过影响TAMs的功能从而促进肿瘤的发展目前研究不多,而TAMs在OSAHS合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所起的作用研究更少。目的:比较非小细胞肺癌患者、OSA
学位
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抑郁症是PD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发病率可达40%-50%,抑郁症常对PD病人的日常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部分PD患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然而,在临床中,PD病人的抑郁症状容易被忽视或未能得到充分的治疗。PD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第一部分:基于深度学习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检测系统效能的评估目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诊断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然而,膝关节MRI的解读费时费力且依赖医师的临床经验。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检测系统可以辅助医师提高诊断准确性。本研究旨在探讨使用深度学习法在MRI上检测膝关节AC
背景与目的:骶髂关节相关疼痛是造成腰骶部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项研究提出了各种技术方法以诊断或治疗骶髂关节相关疼痛,但它们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其中骶髂关节外注射技术是诊治骶髂关节相关疼痛的重要技术之一,注射药物主要作用于骶髂关节后方韧带复合体内的神经组织。文献报道将骶髂关节后方韧带复合体平均划分为四个区域以辅助骶髂关节外注射技术;然而,缺乏对各区域内神经分布情况的详细描述。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
背景全球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态势,形势不容乐观。扩大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覆盖面是降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有效方法。影像引导细针穿刺活检术是肿瘤病变早期病理确诊的有效方法之一,适用于肺、肝等多部位肿瘤病变。但由于肿瘤自身异质性、单模态影像(CT、US等)信息片面、医生主观经验等因素,致活检准确率不高、病理假阴性多、并发症严重等情况常影响后续诊疗工作。精准、高效的影像定位和引导是解决上述问题关键
随着医学技术发展,非侵入性影像检查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作为最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具有成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T平扫尚能够明确诊断呼吸系统、骨骼系统等部分病变,但大部分疾病如腹盆部、四肢肌肉影像诊断需较高的组织对比度来准确获得更多疾病的影像信息,必须依赖CT对比剂的使用才能进行鉴别并最终明
目的1.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T1mapping与肝细胞癌Ki-67表达的相关性。2.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T1mapping列线图模型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Ki-67表达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回顾性收集本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肝细胞癌的74例患者资料,术前均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T1mapping检查,且术后都有Ki-67免疫组化染色。其中男65例、女9例,年龄范围为(30
研究背景职业倦怠是全球尤其是我国护士群体面临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和增加离职率。血透护士由于工作负荷重、专科性强、感染风险高等工作特点而面临较高的职业倦怠风险。护士个人创新行为有利于提高其职业成功感和降低离职率。然而,我国血透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与创新行为能力及二者的相关关系均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探讨我国大陆地区血透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我国大陆地区血透护士的创新行为及其影响
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用深度学习(deeplearning,DL)对髌下脂肪垫(infrapatellarfat pad,IPFP)自动分割,并进一步提取 IPFP 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膝关节放射学骨关节炎(knee radiographic osteoarthritis,kROA)发生的预测模型。二、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本研究数据来自国际数据库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