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城市、城镇周边农用土地被征收,加上企业用工方式市场化,政府传统有效的安置方式逐渐失灵,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成为游离于城乡社会之间的贫困群体,成为社会中的新型弱势群体。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已经演变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首先,本文利用对重庆市5区2县446户失地农民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获得的数据和资料,以及东中西部16个省、自治区、市农调队对1921户失地农民进行抽样调查后公布的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包括重庆市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失地农民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犯,遭受了大量的利益损失,都面临征地程序尚不透明、补偿标准过低、生活水平下降、赋闲人员大幅增加、社会保障程度低、征地后遗留问题多等问题。
然后,本文从有关制度角度寻找失地农民权益受到损害的根源,发现失地农民权益受到严重侵犯的主要根源是农地征收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残缺。公益性和商业性征地界定不清楚、农地征收程序不规范、农地征收补偿不合理、农地所有权主体模糊、农村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权利不平等众多制度性因素导致了失地农民权益受到极大损害。同时还发现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地方政府的角色失调和救济制度不完善等也是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重要根源。
最后,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保护失地农民权益法规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对策。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和产权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并承认农地的商品属性能让失地农民获得土地真正的使用权、处分权、收益权和市场价值。建议政府重新正确定位角色,退出农村土地交易市场,承担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和创造再就业良好宏观环境的角色。同时,建立“以行政裁决制度为重点,以诉讼方式为核心,以其他救济手段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征地纠纷解决机制。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相结合、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利用对抽样调查统计数据和资料对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进行实证系统分析,以弥补目前学术界对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实证研究的不足,同时能为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各级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较好解决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问题提供可行性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