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接种HPV疫苗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评价 ——基于IMB理论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ga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调查我国大陆女大学生对HPV相关信息的认知及HPV疫苗的接种现状,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 model,IMB)探讨该人群HPV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同时构建基于IMB模型的网络干预,通过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在HPV相关认知、HPV疫苗的接种动机、接种HPV疫苗的行为技巧、HPV疫苗的接种意愿及接种率方面的差别,评价干预对女大学生的HPV疫苗接种意愿及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2020年2月27日至3月30日,以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了以分布于中国七大地理分区的7所高校为研究中心,以文理科约1:1的比例共招募3867名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同一专业内班级1:1的比例整群分为干预组(n=2004)和对照组(n=1863)。基线问卷调查完成后,干预组接受连续7天的基于IMB模型设计的网络教育,对照组同期给予非HPV相关知识的健康科普;干预后7天、1个月及3个月分别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认知调查表、疫苗接种意愿和行为问卷、及IMB理论相关调查表四部分。运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卡方检验用于分析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对健康与性行为的认知状态、HPV疫苗接种意愿和接种行为情况的差异;t检验用于比较连续性变量如HPV相关知晓得分等的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分析女大学生人群的HPV疫苗接种意愿和接种行为的影响因素;广义估计方程用于分析不同时间点两组研究对象的结局指标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在3867名参与者中,102名于干预前已接种HPV疫苗,接种率为2.64%。对3765名未接种疫苗者进行HPV疫苗接种意愿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过性行为、亲友患癌、听说过HPV、主动搜索或咨询过HPV疫苗及IMB模型的感知易感性、感知严重性、感知阻碍、社会规范及自我效能共计9个因素是HPV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2)有随访记录的研究对象共3484名,两组的失访率在干预与随访期均无统计学差异。在不同的随访时间点,干预组在HPV相关知晓、HPV疫苗的接种动机和客观技巧、及疫苗接种意愿方面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在HPV相关知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HPV疫苗的接种动机、客观技巧及接种意愿仅在干预后出现统计学差异,组间差异在干预结束后达到高峰,后随时间逐渐缩小差距。两组间的HPV疫苗接种率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我国内地女大学生的HPV相关知晓不足,接种HPV疫苗的意愿较高,但实际预约或接种率较低。(2)有过性行为、亲朋好友中有人患癌、听说过HPV、主动搜索或咨询过HPV疫苗、以及基于IMB模型的因素(感知易感性、感知严重性、社会规范和自我效能)是女大学生的HPV疫苗接种意愿的促进因素,感知障碍可能会降低接种HPV疫苗的意愿。(3)基于IMB模型的网络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升女大学生的HPV相关知晓水平、HPV疫苗的接种动机、行为技巧和接种意愿,但作用效果随时间逐渐缩小,证明该措施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但需多次重复以巩固和维持干预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首先对2019年西双版纳景洪市登革热疫情的感染人群进行分析,并对从感染DENV-1型别的登革热患者血清内提取测序得到的基因序列全长进行进化分析,探究登革病毒流行株的传入来源。同时从患者血清中分离出DENV-1和DENV-2野毒株通过梯度降温培养进行减毒,测序得到氨基酸突变位点,通过AG129幼鼠模型来分析经低温培养适应后的候选减毒株和野毒株的毒力变化。方法:对2019年云南省西双版纳景
研究背景尿液是一种容易获得、具有无创性取样的临床体液样本。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尿液中含有数千种蛋白质,是各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在来源。衰老是许多疾病的病理基础,老年人尿蛋白组的变化有可能反映衰老的生理过程。因此对衰老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可能有助于了解与衰老相关的生理变化,可以为后续的衰老机制研究及标志物研究提供线索。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14名健康男性及15名健康女性,按年龄各分为3组(20
研究背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并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自2001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才开始将MDS归类为肿瘤,MDS现已被认为是常见的血液肿瘤。动物模型是用于建模和研究人类疾病的强大且有力的工具,并且是
第一部分 全基因组分析鉴定2010-2019年中国大陆丙型肝炎病毒重组事件和正向选择位点背景: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C,HC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当年全世界约有七千一百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患有慢性丙型肝炎,从而导致每年近四十万人死于肝硬化和肝癌。中国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术的方法评价中性粒细胞CD64、单核细胞CD14、单核细胞HLA-DR、白介素-2、白介素-4、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β、白介素-17A、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对感染及重症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及90例来自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的EDTA抗凝外周静脉血分别用于细胞膜表面标志物及细胞因子的检测。通过中位数、平均数、最大值、最小值等
目的1.分析肿瘤患者意外抗体的分布特点,根据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治疗,研究影响肿瘤患者意外抗体产生的单因素和多因素,能够进一步指导临床医护和实验技术人员对高危因素的重视,综合分析并尽早识别、确认患者可能存在的同种抗体,进而积极治疗,降低免疫性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危害,保证临床输血的有效、安全。2.总结肿瘤患者意外抗体鉴定实验结果,寻找抗体鉴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意
研究目的分析创新抗癌药物纳入医保政策的患者惠及情况及患者癌症相关医药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总结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为制定更为公平、高效和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创新抗癌药物公共保障政策提供证据。研究方法基于福州市基本医疗保险结算系统的真实世界医保支付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非小细
背景及目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可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超过80%的患者自然病程中须经历手术治疗。研究显示即使患者经历手术,约1/3的患者仍然有再手术的风险。而CD再手术的危险因素以及药物对再手术影响尚有待提供更多数据,以利于未来更好地控制和预防疾病进展。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分别探究CD术后临床、内镜、影像学和再手术的累积复发率,以及以再手术为结局探究独立危险因
目的:导尿术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处置方式,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经由尿道将导尿管插入到膀胱,引流出尿液的技术。术后留置导尿管,有利于预防尿潴留以及解决排尿困难。留置导尿管是一项侵入性操作,患者在清醒状态下置管可因刺激出现紧张、心率加快、烦躁、疼痛、血压增高等不良反应。临床上为避免患者术前留置导尿管引起的疼痛不适等症状,多采用全身麻醉后留置导尿管。但此方法只能短时缓解插导尿管引起的膀胱及尿道刺激症,随着
背景:回归热神经性疏螺旋体病(Relapsing fever Neuroborreliosis,RFNB)是由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综合征。RFNB类似于感冒,诊断时很容易与病毒性感冒混淆,因此很多时候会因为延误治疗而造成严重的后果。研究发现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小鼠后,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T淋巴细胞有关,然而,其确切的致病机制还不清楚。本论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已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