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利妥昔单抗DLBCL细胞株的建立及地西他滨的增敏作用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364258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耐利妥昔单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建立和特征分析目的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生耐药及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故诱导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耐利妥昔单抗的耐药细胞株,为寻找与耐药相关的靶分子和探索克服耐药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本部分研究采用利妥昔单抗大剂量间断冲击结合梯度递增药物浓度的方法培养建立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耐利妥昔单抗的耐药细胞株(SU-DHL-6-R和NU-DUL-1-R)。采用7AAD流式染色检测利妥昔单抗对耐药株和亲本株的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效应;CFSE/7AAD/Annexin V流式染色检测利妥昔单抗对耐药株和亲本株的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效应,并检测亲本株和耐药株的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和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对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NU-DUL-1和耐利妥昔单抗的NU-DUL-1-R进行转录组和850K甲基化芯片测序。结果 建立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耐利妥昔单抗的耐药细胞株NU-DUL-1-R和SU-DHL-6-R,与亲本株相比利妥昔单抗对耐药株的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效应显著降低,利妥昔单抗对NU-DUL-1-R的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效应也显著降低;与亲本株相比,耐药株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增殖速度变慢;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两株耐药株与其亲本株的细胞周期进行分析,其各个细胞周期比例、增殖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耐药株增殖指数有变小的趋势;CD20在两株耐药细胞株中均低表达,相较于SU-DHL-6,SU-DHL-6-R的CD55、CD59等补体调节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筛选出NU-DUL-1和NU-DUL-1-R差异表达基因289个,相较于NU-DUL-1,NU-DUL-1-R中表达上调的126个,表达下调的163;筛选出11656个差异甲基化位点,对应的具有显著甲基化差异的基因共4880个基因;758个差异甲基化区域,对应的具有显著甲基化差异的基因共738个基因;差异甲基化位点对应的基因与转录组差异基因联合分析得到8个基因在DNA甲基化程度和RNA转录水平均有差异。相较于NU-DUL-1,TINAGL1在NU-DUL-1-R中是低甲基化高表达,FCRL5和RASGRP3(TSS上游1989bp)是低甲基化低表达,PLD4、MS4A7、PREX1、RASGRP3(TSS上游56bp)、ADAM28、RINL是高甲基化低表达。结论 成功建立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耐利妥昔单抗耐药细胞株并分析了其特征,并发现耐药株和亲本株之间PLD4、MS4A7、FCRL5、PREX1、RASGRP3、ADAM28、RINL、TINAGL1这8个基因在转录组水平和DNA甲基化水平均有差异,可能与利妥昔单抗耐药有关。第二部分地西他滨联合利妥昔单抗增强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的杀伤目的 R-CHOP方案联合小分子药物以克服耐药是目前研究热点,初步临床试验发现,去甲基化药物对于复发/难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有改善疗效作用。故探索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是否增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对利妥昔单抗的敏感性并初步探索其机制,为地西他滨联合抗CD20单抗的免疫化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以20%新鲜正常人血清为补体来源,死活染料7AAD流式染色检测地西他滨联合利妥昔单抗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效应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CFSE标记肿瘤细胞后建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7AAD和PE-Annexin V流式染色检测地西他滨联合利妥昔单抗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效应对肿瘤细胞的杀伤,验证其是否可增加利妥昔单抗的敏感性;采用流式检测地西他滨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CD20表达的影响;流式检测地西他滨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中Treg/Th17的影响;q PCR检测地西他滨对RORC、IL17和Foxp3 m RNA的影响;流式检测地西他滨和利妥昔单抗联用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中Th17细胞的影响并收集细胞上清Elisa检测其对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 利妥昔单抗发挥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效应时,联用组对NU-DUL-1-R、SU-DHL-6和SU-DHL-6-R的杀伤比单药组更强(P0.05)。流式检测出地西他滨上调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表面CD20表达。结论 地西他滨联合利妥昔单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杀伤作用增强。可能机制是地西他滨上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表面CD20,逆转利妥昔单抗作用后Th17比例的增加和IL17的分泌。
其他文献
石墨烯以其优异的光学、电学以及热学性能在众多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但是目前常用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石墨烯薄膜中存在着大量的晶界且生长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商业化应用的需求。针对这两个问题,本论文利用不同的氧包括固态氧化物、铜箔预氧化等对石墨烯的生长过程进行调控,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四探针方阻测试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测试手段对石墨烯的形貌、品质和性能进行
云服务器的能耗管控是云计算节能技术方向一个重要的研究点。精准、高效的服务器功耗预测模型能够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决策依据,实现智能、自适应的能耗管控,达到服务器高能效运行的目标。传统机器学习方法优秀的预测表现需要充足、高质量的数据支撑。然而,面对数据中心云服务器异构、频繁地扩展迭代和容纳负载复杂多变的特点,构建精确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需要在数据采集和存储上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空间成本。云服务器冗余的供电策略可
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因其高效、低成本等优点而成为显示领域的新宠。然而适用于TADF客体的激基复合物主体种类较少且化学稳定性不足。其中含有C-N键的芳香胺类空穴传输型材料(p型主体)的稳定性尤其欠缺。同时,目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的老化机理
近几十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提高,在对美的追求下对于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促使纺织行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科技进步。在纺织工业中,纺织品的瑕疵检测是生产过程中实现产品质量评估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对于布匹中的瑕疵检测主要采用人工的方式,该方式不仅误检率、成本较高,检测速度慢,而且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结合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快速而准确的布匹瑕疵检测,对于整个产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用于辅助人体步态,减少人体能量消耗。对于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通常需要搭建模型探索原理和优化参数。本文提出了一种人体-外骨骼机器人的单元化建模方法,用于人佩戴外骨骼机器人情况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计算,并将模型应用到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和控制优化上。首先,利用单元化建模思路将人机耦合模型分解为单元和连接,将人体部位和外骨骼机器人单元化抽象,通过将牛顿-欧拉迭代方程改写为单元化的递推公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一体化军用作战平台普遍采用射频发射机作为射频前端,但传统的模拟射频发射机存在结构复杂、灵活性差、功能单一等不足,基于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高度集成小型化的数字发射机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结合军用一体化作战平台的实际需求,为了解决目前数字发射机系统架构复杂和无法灵活变频等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和实现了一种可重构、低复杂度、灵活
镍基高温合金锥筒形构件是燃烧室中关键核心零部件之一,其成形质量直接影响到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的整体性能。该类零件通常采用多道次冲压拉深加固溶处理的工艺制备,但存在严重壁厚不均匀现象,无法满足图纸设计要求。采用剪切旋压成形锥形预制坯、多道次拉深旋压成形端部筒形部分,能有效的实现镍基高温合金锥筒形件的精确塑性成形。但由于镍基高温合金加工硬化现象严重,室温下成形性能有限,极易产生破裂、起皱及尺寸超差等缺陷,
三维感知技术的研究是一个应用广泛但是目前仍然处在发展阶段的研究领域。三维数据格式多种多样,三角网格模型作为其中一种广泛使用的数据格式,和点云格式一样有着极不规则的特点,同时其区别于点云还包含了复杂的拓扑结构。这使得现有深度学习方法在处理三角网格数据时难以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立足于三角网格模型识别任务,从几何特征和拓扑结构两个角度分别进行了研究。本文将三角网格模型的几何结构归纳
随着电网发展对输电走廊和运行成本要求的提高,多端混合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由于兼具常规直流大功率、成本低与柔性直流传输灵活、无换相失败的优势,已然成为科研领域着重发展的高精尖方向。然而,由于多端混合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换流站与控制器数量众多,导致控制参数优化与控制策略配置变得愈发复杂。而合适的控制参数与控制策略选取直接决定着直流系统的稳定、高效和可靠运行。为此,本文围绕多端混合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参数及控
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为老年人创造宜居生活环境的重要载体,因此推进社区适老化建设已成为基本内容。自80年代中期提出“社区服务”以来,社区养老设施不足、配套设施布局分散的弊端日益凸显;集中式的新型社区中心尚在起步探索阶段,已建成的案例多出现养老功能配置不当、设施空间环境缺乏适老设计等问题。因此本文选取广州和深圳的五个典型社区中心为研究对象,聚焦建筑适老性设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