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 C)预后差,术后 5 年生存率仅为15%—25%,主要由于肿瘤发现较晚,术后手术切缘阳性(R1)而易早期复发。免疫组化指标“淋巴血管侵犯(LVSI)”与PDAC的预后相关,LVSI阳性可以早期提示PDAC侵袭性高,不易完全根治性切除,但目前缺乏无创的预测LVSI的可靠指标。CT影像学指标“肿瘤与肠系膜上静脉/门
【基金项目】
:
基于多模态多参数MRI新技术精准定量检测慢性胰腺炎纤维化策略和关键问题的实验研究(8167166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 C)预后差,术后 5 年生存率仅为15%—25%,主要由于肿瘤发现较晚,术后手术切缘阳性(R1)而易早期复发。免疫组化指标“淋巴血管侵犯(LVSI)”与PDAC的预后相关,LVSI阳性可以早期提示PDAC侵袭性高,不易完全根治性切除,但目前缺乏无创的预测LVSI的可靠指标。CT影像学指标“肿瘤与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接触情况(T—SMV/PV)”常用来术前评价PDAC可切除性,与LVSI存在相关性,但该方法主观性强。纹理特征是影像组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纹理特征分析是对图像灰度值的局部特征、变化规律以及分布特点进行分析量化,从而客观的反应机体病理变化。目前纹理特征以广泛用于肿瘤鉴别诊断、治疗评估等方面。因此我们假设LVSI阴性(Non—LVSI)与LVSI阳性(LVSI)PDAC患者的影像和纹理特征存在差异。目的:基于CT增强扫描图像,比较Non-LVSI与LVSI的PDAC的影像学指标T—SMV/PV与纹理特征的差异;分析两者对LVS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病理确诊为PDAC的22例患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病灶大小、T-SMV/PV、肿瘤部位、胰管截断/扩张等;免疫组化评价指标包括:LVSI(D2-40、CD31/34)、神经侵犯(S100)、肿瘤分化程度等;血清学评价指标包括:CA19-9水平。依据LVSI状态将22例研究对象分为Non—LVSI组与LVSI组。受图像伪影影响,对19/22例进一步纹理特征分析。比较Non—LVSI与LVSI组间的评价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对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行回归分析并绘制ROC工作曲线,最后建立影像组学Rad—score评分公式。结果: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差熵(logsigma30mm3DglcmDifference Entropy,Difference Entropy)、T—SMV/PV、胰管截断/扩张以及神经侵犯在Non—LVSI与LVS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8、0.683、0.667、0.739,准确度分别为0.789、0.684、0.579、0.737。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Difference Entropy 是 LVSI 的独立风险因素(OR=18.667,95%CI=1.563—222.93)。影像组学评分公式 Rad—score 于训练集、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32、0.75,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1、0.5。结论:基于CT影像的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Difference Entropy可以定量的反应Non—LVSI与LVSI的组间差异,可用于术前预测PDAC的LVSI状态。T—SMV/PV、胰管截断/扩张和神经侵犯与LVSI存在相关性。相比于影像学指标,Difference Entropy诊断效能更高;对于PDAC患者,Difference Entropy可以辅助临床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估肿瘤预后,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多主动性。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心力衰竭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事件,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患者五年生存率低于50%。心肌梗死是心衰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之一。其关键病理机制在于心肌细胞不可逆的坏死和凋亡引起细胞数目的减少。内源性心肌再生是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促心肌再生策略,但有效治疗靶点的相关研究甚少。既往研究已证实编码RNA及非编码RNA(如lncRNA等)可作为靶点调控心肌再生。非编码RNA可通过与RNA结合蛋白(RB
(一)血液透析患者人工血管移植物内瘘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背景和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人工血管移植物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为预测风险、延长使用时间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年1月—2018年9月期间行人工血管移植物内瘘建立手术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AVG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雄激素脱发模型小鼠,探讨雄激素脱发模型小鼠的发病机制,完善雄激素性脱发致病机制理论,并为开发新药物提供新思路。材料和方法1、选取4~5周龄的C57BL/6近交系雄性小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不给药),对照组(溶解液5mg/Kg给药),实验组(DHT5mg/Kg给药),每组各6只。10d后全部小鼠予以松香:蜡1:1熔化混合物物理脱毛并继续用相同的实验条件干预各组小鼠至指定天数。分别
研究背景和目的中下消化道出血是一种急危重症,病因复杂多样,且中下消化道的长度远长于上消化道,因此诊断难度较高,合并症往往较多,本研究通过大样本数据回顾性分析既往确诊中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和治疗及其疗效,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诊治中下消化道出血。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纳入南方医院消化内科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住院的确诊中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为病例组,共计579例;纳入同期非
目的:探究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表达情况及其表达程度对ESCC放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1)将92例患者分成4组:食管不典型增生组10例,ESCCⅠ、Ⅱ期手术切除组20例,ESCCⅢ、Ⅳ期手术切除组18例,ESCCⅢ、Ⅳ期放化疗组44例,其中ESCCⅢ、Ⅳ期放化疗组分为HSF1低表达组16例和高表达组28例;对照组:食管炎症组10例;(2)取各组病理蜡块通过免
研究背景和目的卵巢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早期卵巢癌症状不明显,确诊时多为晚期,而晚期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29%。因此,卵巢癌的早发现、早诊断对提高患者的生存预后至关重要。ENTPD5(ectonucleoside triphosphate dephosphohydrolase 5,又称 CD39L4)是编码内质网的核苷酸水解酶,可以被突变的p53调控进而参与肿瘤
背景随着“精准医疗”概念的提出,外科医生和患者对于手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精准的定位能够将传统难以实现的手术变为可能、复杂手术简单化、减少病人的手术创伤、减少手术时间。但是,目前市面上的定位设备还存在定位精度不够高、X线辐射暴露大、设备成本高等诸多问题。目的自主设计一款新型的手术定位装置,提高定位的精度、降低外科医生和病人的辐射暴露量,提供一款基层医院也有购买能力的低成本、高质量的定位装置,并将该定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近年来,Y-STR数据库的建设越来越受重视;截至2018年,我国Y库已有800万条数据,且还在以每年100万的速度增加。随着Y-STR数据库容量增大,Y-STR单倍型数量也随之增加,出现Y-STR单倍型入库比对后比中信息过多,难以辨别真伪,从而增加了家系查找的难度。而且Y-STR分型在法医学应用中,只能排除同一父系的个体,不能认定个体间亲缘关系。若存在共祖现象,更增加了鉴定的困
背景线粒体病是由编码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的线粒体基因和(或)核基因发生致病突变,导致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从而引发的一组临床及遗传异质性疾病。线粒体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很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并且疾病的预后较差,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我院确诊的线粒体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电生理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肌肉病理活组织检查、基因检测结果等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ual-layer detector spectral CT,DLCT)定量参数:碘密度、有效原子序数、40-100keV范围内单能CT值以及能谱曲线斜率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T分期中的价值;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在判断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中的诊断价值;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在判断结直肠癌p53基因状态中的价值。材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