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的生成——以《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为中心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gg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金波、孙幼军、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等一串串激动人心的名字;到《稻草人》、《寄小读者》、《宝葫芦的秘密》、《一只想飞的猫》、《“下次开船”港》、《推开窗子看见你》、《小布头奇遇记》、《草房子》、《男生贾里》、《第三军团》等一部部光彩耀人的篇章,这些充满着温暖的文字曾经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健康成长。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丰富画卷,需要我们不断的阅读和重绘。因此,探索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的生成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本文以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以下简称《百年经典》)为中心,探询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的生成因素。首先,从六个维度探讨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因素;其次对《百年经典》进行多角度的透视;最后,选取具有经典性的五部作品作为个案进行分析。   绪论部分从分析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的研究现状入手,对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的界定标准进行了思考:围绕《百年经典》扫描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成就,梳理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认为《百年经典》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座丰富的宝库,蕴涵着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论文主体部分对“儿童文学经典生成因素探析、《百年经典》综论、儿童文学经典个案分析”进行分章论述。   第一章生成的追问:儿童文学经典的生成因素探析   分六节进行论述:文学审美的维度、文学传播的维度、文学接受的维度、文学批评的维度、文学史的维度、文学评奖的维度。   第二章历史的回望:《百年经典》综论   分四节进行论述:《百年经典》基本概况考察、《百年经典》的多角度透视、《百年经典》编选特色、《百年经典》打造主流阅读的新平台   第三章经典的篇章:儿童文学经典个案分析   分五节进行论述:选择了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具有经典性的五部作品即《稻草人》、《寄小读者》、《草房子》、《小兵张嘎》、《城南旧事》等,论述其经典化的因素及历程。   余论部分强调研究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的生成是一个“在路上”的工程。认为现代儿童文学经典的生成受制于多方面条件,既取决于文学作品自身艺术品质的决定性作用,也有诸多外部因素的积极介入,是各种内部因素和各种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该从文学审美的维度、文学传播的维度、文学接受的维度、文学批评的维度、文学史的维度、文学评奖的维度等方面去考察。儿童文学经典有其永恒性,但同时也是一个历史的流传物,是文化的生成物,是变动的。因此,没有绝对的经典。   本论文的研究是对通过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轨迹以及成就的探询和梳理,探讨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的生成因素,向世人昭示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期待把理论研究与阅读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激活儿童的经典阅读意识乃至全社会公民的经典阅读意识,进一步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
其他文献
魏晋六朝文士游宴雅集表现得十分兴盛,且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一方面在汉代宴会活动注重审美性之上更加注重参与主体的情感和作品的美感;另一方面突破以往局限在贵族宫
以“十三五”期间全面解决山区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为目标,针对高、偏、远山区小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存在的难题,分析原因,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有效的解决高、偏、远山区贫困人
对“迷”(fans)这一特定受众群的研究,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但是学界目前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描述还不够充分、明晰,同时还有很多人对迷和“迷文化”认
高考试题中常有在方程或不等式中求参数范围的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通常可以先分离参数,然后用以下转化策略,得到统一、简便解决:策略1:转化为一动一静两个函数图象相交情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盛极一时的文学与文化现象——“晚明文学思潮”,这一思潮与当时的左翼、京派、海派等流派都有密切关联,在当时的文学界和文化
学位
2013年起,无为县政府积极响应安徽省政府、芜湖市政府提出的“5588”行动计划,通过认真研究吃透省、市精神,结合无为自身实际,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而是采取一系列举措,积极推进“村民
新罗殊异传是新罗时期产生的一批带有志怪、传奇性质的传说,后被文人写成作品,成为传奇文学作品集。作品中反映现实社会男女爱情故事,大多是假托人与神、人与兽相爱的奇异形式叙
中国石材工业协会为了扩大我国石材业在国内、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提高石材行业中各企、事业单位的知名度,更快、更广泛地将我国优秀石材品种介绍给广大国内、外用户,以尽可能低的
期刊
无为县因地理及气象条件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必须依托灌排工程设施扩大排涝、灌溉能力。本文介绍无为县排灌工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较系统地提出对策措施,供借鉴参考。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