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在“蓝天、碧水保卫战”、“海绵城市建设”以及“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等一系列的战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突出了生态绿色理念的重要性。其中如何有效的解决现状城市在建成条件下应对极端天气问题,城市管理者如何应对城市建成空间在更新改造过程中所面临的城市内涝治理与土地规划的矛盾,以及如何从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对城市雨洪进行规划管控与空间落位和如何利用建成区现有的开敞空间实现城市土地的多功能性等是我国目前应对城市发展和雨洪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国内外多功能调蓄公园案例和相关文献的研究,总结了多功能调蓄公园的规划重点:(1)通过对研究区域进行雨洪分析和径流路径分析,结合现状情况确定多功能调蓄公园的区位。(2)雨水在进入公园调蓄空间时的衔接问题,衔接方式一般为地表径流型、管网型和组合型。(3)公园调蓄空间在设计过程中可根据现状条件设计为干塘式或湿塘式。(4)在整个调蓄公园设计过程中,应充分结合现状进行高程设计。本文从城市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三个层面分别论述了多功能调蓄公园在各规划层面的规划方法。总体规划层面应确定多功能调蓄公园的规划目标,并运用水文方法、GIS模型对多功能调蓄公园进行空间布局分析和峰值调蓄规模确定,并对控制单元内各汇水分区进行径流总量控制指标分解。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采用暴雨模型和GIS模型进行详细的径流风险评价和径流路径分析,确定调蓄公园来水的管网及地表径流路径,同时运用水文方法计算多功能调蓄公园的调蓄容积,并对上游地块进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配置。修建性规划层面应通过水文演算,细化竖向设计,明确调蓄公园来水路径及调蓄规模。本文还得出了不同规划阶段,城市多功能调蓄公园的规模确定方法:(1)总规阶段,径流总量调蓄规模应以调蓄公园作为兜底设施,综合上游各设施及调蓄公园的调蓄容积,确定控制单元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控规阶段,根据设计降雨过程线,基于“合理化水文过程线法”计算调蓄公园的入流流量过程线,并基于下游允许排放径流峰值确定调蓄公园调蓄容积;(3)修规阶段,应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调蓄公园“入流-出流”演算,进一步确定调蓄公园各单元的规模,分析外排径流峰值、排空时间的关键设计标准的达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