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早期,散落于江南乡村中的小城镇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变化。鲁迅和茅盾在文本中再现了当时的状况。本文通过细读鲁迅和茅盾的江南小城镇小说,并结合社会历史材料,尝试勾连乡村与小城镇,在一定意义上重构江南乡村面貌。
早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一大批小城镇。这是在乡村社会中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鸦片战争却改变了这一社会历史进程。上海开埠之后,江南的城镇体系随之发生变化。最重要的现象即是伴随着上海的繁荣,江南乡村式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鲁迅和茅盾开始了他们的写作。
在鲁迅的笔下,江南的乡村和小城镇呈现出美丽的自然风光。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这同样是一种社会文化空间。在二十世纪早期,江南乡村和小城镇仍然被封建伦理氛围笼罩。但是封建伦理控制力度的强弱状态在乡村和小城镇却不尽相同。乡村经济的衰败使得在小城镇生活的边缘人物命运悲惨。而乡村共同体的溃败使得这些人失去庇护,更加不幸。鲁迅在记录这一状况的同时,还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作为一个出生在城镇并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城市知识分子,他能够以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来看待自己的故乡。他对故乡的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多的感叹,对这些不幸的边缘人物有了更多的同情,但同时,他也更加无力。只有离去、抛弃这样的空间,新的世界才得以展开。
而茅盾笔下的江南乡村与小城镇则呈现另外一种状况。小火轮已经开进了田间的水道。其所象征的帝国主义经济影响着江南乡村的家家户户。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曾经作为江南农民重要收入的蚕丝业已经衰败。19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使得小城镇的资本主义商人为了自身的苟活加剧了对农民的剥削。
鲁迅和茅盾的小城镇小说不仅再现了二十世纪早期江南乡村社会状况,更保存着他们对未来的思索。鲁迅开始思考如何改变这样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在这其中,农民的潜意识是问题的关键。只有潜意识才能让被压迫群众觉察现实世界的不合理性,才能打开一个真实的世界。这是新社会产生的基础。与此同时,鲁迅在对童年旧事的回忆中,展现了一个理想的去除宗法关系、没有等级、平等的社会。茅盾否定了老通宝所想象的黄金世界。没有什么“黄金时代”,只有像多多头那样起来斗争,乡村才有未来。
通过细致考察鲁迅和茅盾的小城镇小说,论文展现了他们采用不同视角再现的乡村图景,以及对于江南乡村社会未来相似的情感和思考。这对于了解江南小城镇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鲁迅、茅盾研究,以及资本主义下的乡村问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早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一大批小城镇。这是在乡村社会中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鸦片战争却改变了这一社会历史进程。上海开埠之后,江南的城镇体系随之发生变化。最重要的现象即是伴随着上海的繁荣,江南乡村式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鲁迅和茅盾开始了他们的写作。
在鲁迅的笔下,江南的乡村和小城镇呈现出美丽的自然风光。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这同样是一种社会文化空间。在二十世纪早期,江南乡村和小城镇仍然被封建伦理氛围笼罩。但是封建伦理控制力度的强弱状态在乡村和小城镇却不尽相同。乡村经济的衰败使得在小城镇生活的边缘人物命运悲惨。而乡村共同体的溃败使得这些人失去庇护,更加不幸。鲁迅在记录这一状况的同时,还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作为一个出生在城镇并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城市知识分子,他能够以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来看待自己的故乡。他对故乡的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多的感叹,对这些不幸的边缘人物有了更多的同情,但同时,他也更加无力。只有离去、抛弃这样的空间,新的世界才得以展开。
而茅盾笔下的江南乡村与小城镇则呈现另外一种状况。小火轮已经开进了田间的水道。其所象征的帝国主义经济影响着江南乡村的家家户户。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曾经作为江南农民重要收入的蚕丝业已经衰败。19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使得小城镇的资本主义商人为了自身的苟活加剧了对农民的剥削。
鲁迅和茅盾的小城镇小说不仅再现了二十世纪早期江南乡村社会状况,更保存着他们对未来的思索。鲁迅开始思考如何改变这样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在这其中,农民的潜意识是问题的关键。只有潜意识才能让被压迫群众觉察现实世界的不合理性,才能打开一个真实的世界。这是新社会产生的基础。与此同时,鲁迅在对童年旧事的回忆中,展现了一个理想的去除宗法关系、没有等级、平等的社会。茅盾否定了老通宝所想象的黄金世界。没有什么“黄金时代”,只有像多多头那样起来斗争,乡村才有未来。
通过细致考察鲁迅和茅盾的小城镇小说,论文展现了他们采用不同视角再现的乡村图景,以及对于江南乡村社会未来相似的情感和思考。这对于了解江南小城镇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鲁迅、茅盾研究,以及资本主义下的乡村问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