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种禾草种皮透性及种子半透层定位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erhtyyu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子半透层是指种胚包被物中存在某层具有半透性的组织,它可允许种子内外气体和水分的自由交换,而阻碍或限制溶质的交换。以往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等,对种皮微观结构的研究甚少,使得对其功能机理的认识十分匮乏。本研究以具重要经济价值的7种禾草种子为材料,采用生物显微技术、能量透射和化学示踪等手段,研究了种皮通透性的种间差异;探讨种皮半透层的位置,以及种皮通透性与种子休眠的关系。供试种包括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燕麦(Avena sativa)。主要结果如下:1禾草种皮透性存在差异,种皮透性影响劣变种子活力的电导率测定。供试7种禾草种皮的透水性良好,高羊茅和燕麦种皮对四唑盐的通透性良好,而苏丹草、老芒麦、垂穗披碱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羊草等5种禾草种皮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半透性。采用电导率法测定不同劣变程度的种子活力,苏丹草、老芒麦、垂穗披碱草、多年生黑麦草、羊草活力与水浸电导率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燕麦种子活力与电导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高羊茅种子活力与水浸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刺破种皮后,7种禾草种子电导率与其活力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揭示了禾草种皮的半透性限制了电导率法在禾草种子活力测定的应用。2对垂穗披碱草、多年生黑麦草、羊草和燕麦4种禾草种子的显微结构观测表明种子表皮及临近胚乳的结构存在差异。燕麦种子种皮及糊粉层结构疏松,无栅栏组织;而垂穗披碱草、多年生黑麦草、羊草种皮结构致密,具栅栏组织等特化结构。3在国际首次对垂穗披碱草、多年生黑麦草、羊草和燕麦等4种禾草种子的半透层进行了定位研究。发现除燕麦外都在种皮存有半透层,但具体位置有所不同。垂穗披碱草和羊草种子半透层位于外种皮内侧,紧靠栅栏组织;多年生黑麦草位于外种皮表层细胞;而燕麦不存在种子半透层。4采用3个种批对羊草种子休眠的研究发现,羊草种子休眠属于胚包被物引致的外源性休眠。胚包被物内稃、外稃、种皮和胚乳都对种子休眠有控制作用,各部位的平均作用分别为5%、19%、23%和34%。首次在国际发现种皮对羊草种子休眠有显著控制作用。5采用清水或30%NaOH不同时间的单一浸种,以及浸种和GA3综合处理等破除休眠技术的研究表明,清水浸种1d+30%NaOH60min+300μg·g-1GA3综合处理,可完全破除羊草种子休眠。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而课程思政建设,是教育改革的新举措。该课题,主要是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思
目的:低能N+和60Coγ射线在诱变育种应用上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对于诱变效应的机理研究相对滞后。本实验以小麦中反转录转座子WIS2-1A为研究对象,将用于诱变育种的物理诱
黑人文化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给黑人文明在世界上争得一席之地,让黑人民族能够重新站立起来。小说《紫色》中,作者以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来强调黑人文化在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建构中
在财政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政府采购工作以构建结果导向型政府采购制度为总体思路,不断推进政府采购管理改革与创新。一、加强政府采购信息公开,重构政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底线思维就是从忧患意识出发分析社会存在的问题,从最坏处着眼谋划工作,把风险、困难估计得更多一点,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在此基础上稳中求进。$$底
报纸
本文对新疆达斡尔族社会生活的基本信息、民族历史、民族关系、家庭婚姻、民族意识、民族教育、民族传统文化等7个方面进行了田野调查,并对调查结果作了具体分析。其结论是:新
<正>【裁判要旨】在现场缺乏直接的客观证据,被告人又翻供的情况下,命案事实的认定应当重点把握运用间接证据定案的标准。比如在排除被告人口供系通过刑讯逼供等违法手段获得
客户服务中心,是指综合利用先进的通信及计算机技术,对信息和物资流程优化处理和管理,集中实现沟通、服务和生产指挥的系统。我们来简单探讨一下基于CTI技术的中小规模呼叫中心
本文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对马戛尔尼访华事件进行重新的解读,认为这一历史事件之所以呈现如此的面貌,与双方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有关,中英双方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均存在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