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优化及其与CIGS叠层电池研究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第三代薄膜太阳能电池,由于其材料优异的光电转换能力和高的载流子迁移率等优势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在短短十年间,效率由最初的3.8%飞跃至24.2%,是目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和单节电池的效率极限也制约着它的发展和大规模应用。首先,旋涂法作为目前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最普遍高效的方式,却由于工艺问题无法制备出大面积电池,是限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工业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由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也面临着单节太阳能的效率极限,且单节电池的吸收光谱过窄,无法充分利用太阳光谱。本论文主要针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1、基于刮涂-真空辅助结晶法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我们基于传统的一步法刮涂制备钙钛矿薄膜的方法,调整刮涂的衬底温度保持常温,创新性地利用真空法辅助钙钛矿膜的预结晶,并合理调控钙钛矿溶液中的添加剂MACl的含量,研究MACl浓度对结晶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MACl有助于产生更大尺寸的钙钛矿晶粒,且含量越高成膜得到的钙钛矿晶粒越大,但含量过高也伴随着晶粒间隙变大,掺入10%MACl的MAPbI3钙钛矿成膜则能得到晶粒饱满、致密的钙钛矿薄膜。我们也运用此工艺成功制备了光电转换效率为18.06%,填充因子达到80%的高效反式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2、基于纳米结构的钙钛矿与铜铟镓硒(CIGS)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我们设计了集成一体式的钙钛矿与CIGS的叠层太阳能电池结构,并利用FDTD Solution模拟计算方法行建模和仿真。为了保证顶电池和底电池的电流匹配,我们通过调整钙钛矿吸收层和CIGS吸收层厚度使得电流匹配成功。然后,我们在电池前表面引入了纳米锥形结构,利用该结构的反射和陷光能力提升电池的吸光能力,调整锥形结构的高度和锥角,以获得最大增强。除此之外我们在底电池背表面引入金属银颗粒,利用表面等离激元效应增强底电池活性层的吸收,改变颗粒的半径和覆盖密度以获得最大增强。最后将两种结构和对应的最优参数结合,使电池吸收能力达到最佳,并在此基础上减薄CIGS层厚度,最后实现了纳米结构使电池厚度减薄52%的同时电流仍能保持12.5%的增长。
其他文献
目的:由于休眠体的存在和配子体导致的无症状传播,间日疟原虫已成为疟疾消除的重要障碍之一。全球50%以上的间日疟原虫感染负担发生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大湄公河次区域(the G
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DNA测序数据以指数级增长,数据传输和存储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人员致力于研究对DNA测序数据的压缩,主要分为基于参考基因组的和非参考基因组两
受制于数据采集硬件的限制,在过去的几十年,人脸识别主要是在二维的图像上进行研究。在光照、姿态、遮挡等变化可控条件下,二维图像识别已经达到了很好的识别效果,有些技术已
图像插值作为图像处理领域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低分辨率图像上已知的像素值来获得高分辨率图像上未知的像素值。目前图像插值技术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航天航空、生物学工程、机器视觉等方面。随着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图像大多是通过移动设备,作为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如何在其平台上高效地处理图像信息就更有研究和应用价值。本文旨在研究能在Android平台上
目标检测与识别是计算机视觉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近十年来,航拍图像对地球的覆盖逐渐完备,分辨率逐步提高,为目标检测与识别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然而,仅仅依赖传统的人工判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治疗对冠心病伴抑郁状态患者的抑郁状态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就诊,
蜜蜂囊状幼虫病是由于软腐病毒属的囊状幼虫病毒(sacbrood virus,SBV)引起的,该疾病对西方蜜蜂几乎构不成危害,但是对东方蜜蜂而言却是致命性的,特别是早春繁殖季节,随着气温
近年来,得益于有机太阳电池给受体材料的飞速发展,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超过了18%。然而,有机太阳电池想要实现商业化应用,不仅需要高的光电转换效率,还需要有良好的长期稳
油菜是自然界中重要的产油作物,是生物油供应的三大作物之一,也是生物燃料的主要原料。油籽作物中的种子重量、种子大小和种子的含油量是育种者的主要选择特征。油菜生长发育
凝聚态物理至今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取得了很多惊人的成果,在生活中也有相当重要的应用。近年来,量子霍尔效应己经拓展到量子自旋霍尔体系、三维拓扑绝缘体、强关联电子体系。在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对象中,强关联多体系统是其重要的模型之一,但是在实验上,其微观性质是很难获得的,所以,很多学者利用人工构建的模型来模拟凝聚态物理中的相关问题,同时在实验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例如,约瑟夫森结和光晶格束缚冷原子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