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结果公平研究——基于对L大学2007届毕业生的调查分析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L大学2007届全体毕业生2884人为总样本,分为困难学生和非困难学生两个群组,采用统计分析法,对他们的的首次就业率、就业性别比、就业区域比、就业专业比、继续深造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中分别抽取困难生和非困难生各15名,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访谈。得出以下一些认识:   一、困难学生首次就业率趋高,是由于其相对匮乏的经济、文化、社会资本以及其特殊心理因素所致,也可看作是一种他们对现实的不公平进行了反抗后出现的结果。当然这种反抗更明显的显示在一般困难生中,特困生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不同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尤其是东、中、西不平衡的教育水平,导致同一标准下的东、中、西生源特困生首次就业率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   三、适当的经济压力能促使毕业生更加积极的去应聘,但过重的经济压力,则可能影响到求职者的求职信心和应聘渠道。其中,女特困生对此更为敏感。   四、西部高校中,来自西部地区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并没有比其他区域的高,反而是来自中部地区的学生,和其他地区的相比,更加贫困。   五、西部高校中的中部生源毕业生和西部、东部生源毕业生相比,首次就业率最高,但流动性也最大。   六、由于文理科学生之间受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使他们的就业率出现明显差异,影响了他们的受教育结果公平。   七、就特困生继续深造的经济支持来说,不同地区中,来自东部和西部的特困生更应成为关注的焦点;不同性别中,女特困生群体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八、文理科特困生读研情况的不同,不仅是文理科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引起的,也与文理科特困生的不同心理特征有关。   并根据以上认识,提出科学合理的界定困难学生,改善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生存现状,从就业、继续深造方面确保困难学生的教育结果公平等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迫切要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而拥有一支能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辽宁省高
选拔使用党外干部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需要。在新世纪新阶段做好党外干部选拔工作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增强国际间的交流,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在开放的基础上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开展全面的教育层面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其向纵
医疗保险管理是一项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紧密的工作,随着当前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医疗保险,这也给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参
学位
农村党内民主问题是一项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在当今世界,党内民主是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原则,对于共产党而言,发展党内民主更是党的生命所系
科技的发展颠覆了所有的传统行业,出版业自然也在其中,因此编辑出版学在1988年之时进行了本科教育的整合.然而在行业发展渐渐趋向出版融合以后,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又再次
19世纪末20世纪初,独立不久的阿根廷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和稳定,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包括阿根廷的进口替代现代化战略面临
学位
阿马蒂亚森是印度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个领域。森在分析总结前人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在森的思想体系中能力方法是一个主
21世纪后,人类进入一个以知识为主宰的全新经济时代,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已经由技术、资本转向人才。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