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相对单一,生态承载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偏弱。土壤湿度是陆地和大气之间水份-能量相互交换的重要参量,也是陆面生态系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变暖背景下,三江源区蒸散发加剧,而土壤湿度直接关系到植被生长和健康状况,因此研究土壤湿度变化规律,定量分析土壤湿度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对揭示土壤湿度的生态效应、制定该区域生态管理措施具有科学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SMOS、ERA-interim、GIMMS-NDVI和地面气象站等多源数据,采用滑动平均、反距离权重法、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评估SMOS土壤湿度数据、ERA-interim数据在三江源区的精度和监测效果;分析了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三江源区植被健康指数(Vegetation Health Index,VHI)模型,分析了三江源区VHI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三江源区SMOS土壤湿度数据,在4-10月与地面监测数据基本一致,其值略低于地面站点监测值;SMOS卫星升轨获取的土壤湿度值总体高于降轨数据。(2)三江源区夏季土壤湿度值高于春季,夏季土壤湿度平均值较春季高0.12m3/m3,春夏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3)空间上,三江源区土壤湿度空间分布规律差异较大,变化明显,总体上自西北向东南土壤湿度逐渐增加,三大河流源区,澜沧江源区土壤湿度总体高于黄河源区,长江源区次之。(4)土壤湿度与降水、蒸发、温度、风速、植被覆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相关,土壤湿度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与蒸发、温度负相关;仅统计分析土壤湿度与降水、蒸发、温度等气象要素的情况下,三者对土壤湿度的贡献率占比为61%,26%,13%;各源区略有不同,其中黄河源区,降水、蒸发、温度对土壤湿度的贡献率占比为39%,43%,18%,长江源区为52%,31%,17%,澜沧江源区则为38%,47%,15%,可见,降水是影响土壤湿度的关键因素。(5)土壤湿度和NDVI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湿度与NDVI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植被覆盖度越高的地方,反演的土壤湿度值越大,也反映了土壤湿度对植被及其健康状况的调控作用。(6)根据2010-2015年的数据,VHI的计算结果反映三江源区VHI整体稳定,空间上南高北低,三大河流源区VHI,澜沧江源区高于黄河源区,黄河源区高于长江源区;VHI与地形有一定关系。(7)三江源区植被健康状态总体良好,相比较而言,澜沧江源区植被健康状态最好,黄河源区和长江源区植被健康状态良好。三江源区土壤湿度分布变化及源区生态环境存在显著性区域特征,VHI与降水、蒸发等关系密切,近年降水和蒸发均有所增加,植被健康状态总体良好且趋好,但局部地区植被健康状态仍然较差,表明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发挥作用,全球气温升高、降水增加等是整体趋好的主要原因。限于地面监测资料有限,建议加强天空地一体化和多时空尺度同步监测;合理管控人类活动,加强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增加降水,提高表层土壤湿度,提升三江源区局部地区植被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