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lessc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优秀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开阔的视野、批判的意识、多元的视角、发展的眼光,让他们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正确的理解现实和思考未来。而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强烈的历史意识,历史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形成历史意识,历史新课标也凸显了这一本质要求。因而,如何在新课改下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非常重要。可学术界、教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才刚刚起步,这一问题尚未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希望笔者的探索能让更多历史教育工作者关注这一问题。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了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本文研究的目的与价值;第二部分从“历史意识”的内涵、主要内容及新课改下中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意义对“历史意识”进行了界定,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如学术界对“历史意识”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人结合史学理论、前人研究成果及对时代精神与新课改精神的领悟提出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看法与说明。我认为:“历史意识”是指以历史客体为媒介,以历史经验和教训为镜子,以过去、现在、未来为视角,以服务人生为目的的历史思维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概念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强调历史思维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强调了历史感与时代感的统一。新课改下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的意义,本文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历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阐述了新课改下中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现状。从四方面进行了阐述: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要求、中学生历史意识现状、中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现状、中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现状原因分析。该部分主要是对伺卷调查表进行了认真分析,从中得出目前中学生的历史意识极其薄弱,中学历史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即忽视了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并从教育教学观念、历史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教师的角度几方面分析了历史意识培养不够的原因。第四部分探讨了新课改下中学生历史意识培养对策。根据历史意识涵义的界定及历史意识培养现状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构建有效历史课堂是培养历史意识的有效途径。该章从学生、课堂、教师几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有效历史课堂。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评价”在很多方面会制约课程改革甚至影响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课程评价改革会直接带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改革及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只有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注居民的消费水
现代性作为西方启蒙运动的“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向全球拓展的人类新时代的精神,是人类经历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工业化革命三大运动对以往的认识和思想进行了一次颠覆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是指作品中作者与其目标读者所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省。在创作时,作者有意留下一些文化和语义空白,一方面可以缩短篇幅,达到简洁的目的,另一方面,也
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当中。而近几年我国房价快速上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严重不足,这给我国实现
网络的迅猛发展,开始对传统的消费模式提出挑战,截止2009年,网络的购物比例已经超过23%,不仅如此,这个比例仍有快速增长的可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网络购物便捷的优势所吸引
近几年三级跳远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相关技术类型和技术特点分析,纵观三级跳远理论研究的历史,三跳比例以及技术类型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也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论,从1961年有
<正> 在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林语堂因提倡别具一格的小品文而蜚声海内外。这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散文家,以其对中外文化的独到见解和英汉双语创作的才能在
政府机关后勤改革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以供给制为特征的传统后勤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始终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
山西有诸如背冰亮膘、踢鼓拉花、社火、跳莲花、背棍、铁棍等民间体育60多种,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都是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在多种民间传统体育中,盛行于忻州、定襄、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