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周礼》、《仪礼》、《礼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三礼”之学,是儒家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三礼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变化过程,明清之际,学者遭遇时变,从而向儒家经典中寻求出路,提倡“经世致用”,“三礼”之学即在清初兴起,大盛于乾嘉,经学史每称清代是经学的复兴时代,以三礼为尤盛,研究清代“三礼”学,不仅对学术史,而且对社会史、法制史、风俗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归纳、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对清代“三礼”之学兴起的原因,有影响的“三礼”之专经或通经著述作了简要介绍分析,主要为五个方面。第一方面首先分析了清代“三礼”学兴起的主要原因,即社会政治环境使然和学术发展整体氛围带动,社会政治与学术的双向抉择与彼此的互动,有力地促进了当时及此后经学及“三礼”学的发展,为清代经学及“三礼”学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是清以前及清代“三礼”学研究概述,力图提供一条中国古代“三礼”学研究发展的线索及一个全景式的概括。第二到第五部分则分而论之,从《周礼》、《仪礼》、《礼记》及通礼、三礼总义、杂礼等各类礼学研究的不同类型和特点总结,可以看出《仪礼》学研究的成果最多,成就最大,《周礼》和《礼记》的研究就稍为逊色,通礼类著作有几部也堪为扛鼎之作,这和“三礼”之中,《仪礼》一经争议最小颇有关联。清代学术存在的汉、宋之争在“三礼”学研究方面也有体现,如对郑玄“三礼”注的或尊或诋,清代“三礼”学家以乾嘉汉学家为中坚力量,他们的“三礼”学著作中张扬了尊汉贬宋的学术倾向,不过,由于他们惟汉学是真的治学态度,影响了对不同学说的兼容并包,如宋代大儒朱熹《仪礼经传集解》的学术价值不容轻视,但是被称为汉学大本营的《四库全书总目》却将其归入通礼之属,不以专经视之。另一方面,以毛奇龄、万斯大、方苞等为代表的清代宿儒,治礼极诋郑玄《三礼注》,虽然他们有的受到当时主流学术思潮的排斥和非议,但是他们为学术坚持的态度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立论新颖,考辨精详的名著。清儒治礼的主要方法是考礼、议礼,考礼即是考证古代礼制、仪文、宫室、服饰、器物、度数等,议礼即议论前代及当代的礼律和礼俗,他们在极窄的题目范围内,务把资料搜齐,判断审慎。清儒考礼、议礼又具有大胆的怀疑精神,他们虽然以郑玄“三礼”之学为宗,但对郑注、贾疏中认为有疑义者,通常毫不保留地指出来并参考他经诸说予以考证。清儒对于“三礼”所载繁琐的名物、度数的考证研究,不是毫无意义的虚耗时光,而是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法制史、风俗史的长卷。对清代“三礼”学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清儒的工作价值,至少也算替后人把所需要的资料搜集在一处,而且对于各种资料相互的关系,和别择资料的方法,也有许多意见足供后人参考,这便是他们不可没的功劳。随着中华学术文化事业的繁荣,和传统“国学”之价值被重新发现和评说,礼学研究在今后将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本文所涉及的清代“三礼”学研究不仅对学术史,而且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