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破产受理前迟延加倍利息的清偿顺位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uxu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波动愈加复杂,法院受理的企业破产纠纷案件数量明显增加,企业在破产前往往伴随着迟延履行的行为,而随着债权人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曾经被理论界与实务界较为忽视的企业破产受理前迟延加倍利息的清偿顺位问题在实务中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了司法实务中一类颇具争议的典型案件,愈加受到关注。债权人申报的企业破产受理前的迟延加倍利息该如何认定其清偿顺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均未予以明确规定,在实践中,因为对相关条文的理解及认识不同,导致了认定标准不一,“同案异判”现象大量存在,影响了破产程序的效率,此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除导论部分和结束语外,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企业破产受理前迟延加倍利息清偿顺位的司法现状实证分析。该部分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首先说明实证样本案例的来源,从总体上对其裁判年份、审判层级、审判程序以及裁判依据进行统计分析。随后就案例中对企业破产受理前迟延加倍利息清偿顺位的裁判结果进行统计归纳。以裁判统计结果为基础,分类归纳出三种不同的裁判思路:一是将破产受理前的迟延加倍利息认定为破产债权,在此基础上裁判其作为普通债权、优先债权或劣后债权参与破产财产的清偿;二是将该利息排除在破产程序之外;三是将该利息认定为非破产债权并裁判其劣后受偿。第二部分为企业破产受理前迟延加倍利息清偿顺位的问题及原因。该部分基于实证统计结果,发现在司法实践中对破产受理前迟延加倍利息清偿顺位的处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法官对相关条文的解释方法不统一,二是法官对该利息的性质理解不一致,三是存在对该利息的清偿顺位问题予以消极回避的现象。随后该部分继续梳理造成“同案异判”问题的原因,包括现行相关规定不完善、我国破产债权二元化结构导致劣后债权认定难、破产受理前迟延加倍利息具有执转破的特殊性使其公平清偿受质疑。第三部分为企业破产受理前迟延加倍利息清偿顺位的完善。该部分首先提出企业破产受理前的迟延加倍利息应认定为破产劣后债权的观点,并从其合理性、可行性与现实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证。随后,通过比较域外立法模式与我国的不同,从中探寻可供借鉴的经验,结合我国现状,提出解决破产受理前迟延加倍利息清偿顺位问题,不仅要从立法上明确依据、引入劣后债权制度,也要从司法上合理解读和适用现有规定、发挥指导案例统一裁判标准的作用。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企业破产受理前的迟延加倍利息,相较于以往研究较为零散的论述,聚焦于一类细分债权并对其清偿顺位问题进行了较为有针对性的研究。另外,本文运用实证方法,从司法裁判中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完善解决的之道,较以往的研究对司法实践的现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其他文献
任意一家商业银行的运作与发展始终离不开各工作岗位职员,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与客户接触的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都体现了银行的服务质量、经济实力以及综合素养,每一位职员都是银行正常运转及前进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在这之中,银行柜员作为每日与不同类型客户频繁接触的岗位,显得也格外重要。近年来,由于整个金融体系中服务工作时间长,出现员工离职率高、客户与员工之间矛盾增多等诸多问题,导致银行服务业中投诉率日趋增
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商业银行成功上市,反映了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近几年来,多家地方商业银行凭借本地资源优势及规模优先的战略导向均实现了不同程度上资产的快速扩张,引发了社会大众对地方商业银行的关注。财务竞争力作为推动银行整体发展的关键增长动力点,上市后的地方商业银行在财务竞争力方面的状况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论题。本文以CD银行为案例对象,通过对CD银行的财务竞争力及其发展状况进行
步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产业面临转型与升级的机遇,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在这一状态之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长足动力和基本保证,然而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融资难依然是影响其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对其长久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当前,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小微贷款业务的重视程度,推动多种渠道和多项政策支持鼓励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开展,既有利
不同的时代背景孕育着不同的社会生产模式。在当代,基于大数据信息技术的一系列整合而推动的人工智能生产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日常的出行模式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深深被影响着。自动驾驶等相关技术会逐步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自动驾驶技术在机动车领域的运用,能够有效对于社会运转成本进行节约,同时使得人们的日常出行的安全与便捷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以此能够有效的遏制道路交通领域的一系列事故的发生。在这一相关领域的社
近年来,随着风险投资行业的不断发展,这种的融资方式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它不仅能够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为创业企业提供发展资金,而且其积累的行业经验、专业的管理技能和丰富的社会资源网络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增值服务。但是,引入风险投资通常也会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影响企业的公司治理能力。因此,正确的了解风险投资对企业的公司治理影响效果,对企业在考虑引入风险投资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首先从积极股东假
基于股票市场公开,公平和公正的三大原则,高质量信息的披露减少了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有效地发挥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并改善了资产的有效配置,对资本市场持续稳定的发展至关重要。自1990年以来,作为影响资本市场效率的关键问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所研究的独立课题。上市公司作为披露的主体,其所做出的信息披露状况是否会影响基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和业务绩效预测的分析师预测,是否会影响
我国汽车行业在最近十年飞速发展,产销量连续十年蝉联全球第一,汽车的交易量和保有量都大幅增加。较大的汽车存量市场为二手车产业提供了供给支持,人们对二手车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在逐步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的私人轿车保有量从2012年的1.2亿辆增加到2019年的2.5亿辆,二手车交易量从2012年的479万辆,增加到2019年的1492万辆。二手车交易量虽然增幅也较大,但其占整体汽车交易的比
1995年以来,股权质押因其优势,逐渐受到市场的认可。然而,随着我国股权质押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带来的风险也不断突出,对中小股东利益造成影响。本文以康美药业为例,从委托代理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两个影响路径出发,分析案例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委托代理理论角度下,本文通过对康美药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动因进行分析,发现其股权质押行为存在掏空动因。通过进一步识别,发现康美药业控股股东存在过度
中国美学素来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传递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无论是剪纸艺术还是拼布艺术都将“天人合一”作为追逐的目标。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有着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兼具实用性与审美功能。拼布艺术也在这一思想体系中不断发展完善,中国传统拼布体现了人们取于自然,归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在纷乱中寻求统一,具有鲜明的中国美学思想特征。本课题将染色剪纸元素融入到现代拼布艺术中,对其在拼布艺
形象隐喻是指因两个形象具有相似的特征而用其中一个形象去描述或说明另外一个形象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机制。然而,目前学者们对形象隐喻的关注度不高。中国的歇后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包含了大量的形象。但前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歇后语的语义隐喻和语音隐喻,歇后语中的形象隐喻很少关注。本研究将歇后语中的形象隐喻定义为基于源域中的歇后语形象和目标域中的语境主体形象的相似性的概念隐喻。本研究基于该定义从杨宁主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