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酸化合物识别巯基氨基酸及光敏化单重态氧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520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酸化合物由于在近红外区具有强吸收和荧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光信息存储、非线性光学、太阳能电池、生物成像、化学敏感器和光动力疗法等领域。   本论文研究了苯胺类方酸化合物水溶液中对巯基氨基酸的选择性识别,还研究了卤代苯胺类方酸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单重态氧敏化效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设计合成了两端均带有硫醚链的对称苯胺类方酸化合物SQ1,深入研究了它们对金属离子和氨基酸的识别行为。实验结果表明:SQ1在乙腈和水(2:1)混合溶液中选择性识别Hg2+,并伴随自身吸收和荧光猝灭;SQ1和Hg2+形成的复合物能选择性识别含巯基氨基酸,并伴随SQ1吸收和荧光的恢复;通过改变Hg2+浓度,可方便调控含巯基氨基酸的浓度检测范围。   2.设计合成了仅一端带有硫醚链的不对称苯胺类方酸化合物SQ2,利用β-环糊精包裹显著改善了其水溶性。SQ2-β-环糊精包合物在水溶液中能选择性识别Hg2+,并伴随自身吸收和荧光猝灭;SQ2-β-环糊精-Hg2+复合物能在水溶液中选择性识别含巯基氨基酸,并伴随SQ2吸收和荧光的恢复;通过改变Hg2+浓度,可方便调控含巯基氨基酸的浓度检测范围。   3.利用分步合成策略合成了两个分别溴代和碘代的不对称苯胺类方酸化合物SQ-OH-Br和SQ-OH-I,发现苯胺衍生物的亲核性和半方酸中间体的亲电性对目标分子的合成有重要影响,重原子直接引入到方酸化合物共轭骨架上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目标分子的系间窜越效率和单重态氧量子产率,SQ-OH-I在氯仿中单重态氧量子产率高达0.54。
其他文献
1、实行调训制席。要全面增强培训的时效性,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新的干部培训教育机制。市委对镇局级领导干部、后备干部、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将按照职务、行业、分担工作实行
目前计算化学是化学研究中的一种常用且重要的手段。通过理论和实验的双重结合使化学研究上升到新的高度。在研究有机反应机理、预测或验证反应选择性、催化剂分子的设计等中,密度泛函理论成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同时它也能较好的平衡理论与实验的差距。本文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Tp W(NO)(PMe3)催化吡咯形成氮杂烷及Rh2(Piv)4催化三唑生成咪/噻唑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阐明环化反应的机理,并对实验
六苯基苯和六苯并蔻衍生物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具有特殊结构的化合物,六苯基苯分子骨架具有刚性、多位点、拓扑结构等特点,六苯并蔻具有大的共轭结构。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构建是有机合成的重要组成内容。本论文遵循绿色化学的理念,用尽可能少的步骤,温和的条件,价格便宜、对环境友好的催化剂,甚至无催化剂条件下构建多系列的含氮杂环骨架的多环杂环化合物。此外,铜催化的Ullmann偶联反应可以方便地生成sp2碳-碳、碳-杂键,是有机合成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第一章中介绍国内外构建含氮杂环骨架多环杂环化合物的研究状况,并对铜催化下的乌尔曼反应作一简要综述。第二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作为晶体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不但具有迷人的拓扑结构,而且在气体吸附与存储、发光、催化、磁性材料等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所以金属-有机配位聚合
过渡金属催化剂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很多有机化合物和聚合物的合成用到过渡金属催化剂。广泛应用的过渡金属催化剂所含的金属类型有Pd,Co,Rh,Cu,Au,Ni,Ir等;而其中Pd络合物催化剂
微球材料,结构和功能可拓展性强,在诸多领域有潜在应用价值。如何实现微球材料的批量制备和结构控制,一直是影响其应用的瓶颈问题。拓展微球种类,进一步衍生微胶囊,中空微球,不对称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del-based predictive controller design of networked nonlinear systems with communication delay and data los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
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与灵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立足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制定有效的策略,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会学习,把各种知识目标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依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对增强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研究。  一、激发
无机纳米粒子具有许多新颖的物化特性,作为纳米材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纳米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应用需求和基础研究的深入,表面/界面控制也日益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