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装载机装载装置的仿真与受力分析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80237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挖掘装载机是一种兼具挖掘和装载两种功能的工程机械,不同于一般工程机械只有一个工作端得结构形式,它的前后各有一个工作端,所以又被称为“两头忙”。挖掘装载机的突出特点是灵活性高、功能集成型强,在实际工作中能实现一机多用。尽管挖掘装载机具有独特的使用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的普及率较低。随着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以中小型项目为主的阶段,挖掘装载机的使用优势日益凸显,应用前景空前广阔。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大对挖掘装载机的科研投入,改善工作装置的使用性能是其中重要一环。对挖掘装载机工作装置的研究,不仅能够完善工作装置自身结构合理性,增加工作装置乃至整机的使用寿命,同时有利于促进节能减耗,提高挖掘装载机的使用效率,最终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本文以WZ30-25挖掘装载机的装载装置作为研究对象,以期明确装载装置与外载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装载装置的整体运动特性及其组成部件的应力应变特性,探究挖掘装载机在装载作业过程中动态外载荷变化规律及其对装载装置的影响。首先,根据现有理论及实际应用情况,在研究挖掘装载机反转六连杆装载装置的结构形式和运动原理的基础上,明确装载装置的工作阶段及其在不同阶段的动作姿态,分析外载荷作用于铲斗的不同类型情况,根据特定的外载荷作用情况对装载装置各个主要组成部件做受力分析,建立外载荷与铲斗之间应力传递模型,作为后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综合运用多款软件建立装载装置虚拟样机并完成与之相关的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使用仿真软件Adams/View2016对装载装置虚拟样机做运动学和动力学测试,验证装载装置的运动轨迹特性并得出装载装置关键点的最大受力值,即工作危险值;使用仿真软件Ansys2019R3对各个部件模型做有限元分析,通过校验应力和应变最大值找出各个部件受载时的危险位置。再次,使用样机实验的方法分析挖掘装载机在实际装载作业中的动态外载荷变化规律。依据挖掘装载机装载装置的仿真与受力分析研究,设计并组装动态外载荷实时感应系统,分析动态外载荷数据变化的周期性与阶段性规律,明确装载装置的危险工作状态。最后,总结研究课题得出挖掘装载机装载装置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注意事项,明确外载荷对装载装置及其组成部件的疲劳强度影响,展望标准载荷谱应用于挖掘装载机装载装置的研究趋势。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应用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带宽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光载多带超宽带(MB-OFDMUWBoF)系统因其宽频谱,能耗低,覆盖范围广等优势吸引了世界各地科研工作者
在传统化石能源日益短缺的当下,可再生能源的地位越来越高。风能作为一种清洁、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其中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凭借其优良的控制性能与经济特
为了解决室内搏击机器人移动灵敏性不足以及打击沙袋会产生接触噪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机动性的行走系统和机器视觉技术相结合的方案来提高搏击机器人的灵敏性,降低接触噪声
信贷业务既是国内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也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业务。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客户群(政府单位、企事业单位、个人等)的存款,商业银行通过信贷业务获取利润
商事经济活动中利用互联网实施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屡见不鲜,利用竞价排名服务实施不正当竞争的更为典型,厘清互联网服务各方主体责任是解决日趋增多的互联网侵权纠纷的关键。“
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了特殊数列上的素数分布问题和有限Abel群上的表示函数的有关问题.1.特殊数列上的素数分布问题.关于数列{[nα]}n=1 ∞和{[nα+β}n=1 ∞上的素数分布问题
多智能体系统是由多个智能体组成的集合,它通过各智能体之间相互通信,彼此协调来解决大规模的复杂问题,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可靠性以及较高的问题求解效率等优点.近年来,多智能体系统由于其在卫星编队,移动机器人,无人驾驶飞行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分别从连续和离散两个方面研究了带有时延的二阶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问题,主要结论和贡献如下:1.研究了带有时延的连续二阶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作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在国内外备受关注,其在军事、环境监测和工业生产等方面都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质
就目前所处的经济社会而言,实现信息化已经成为发展全球经济的必然趋势,它推动了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也是各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发展战略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
传统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和空间导航能力测试研究使用真实的物理环境或PC端进行相关实验,满足不了便捷的实验数据获取、复杂环境的可视化和真三维的需求。研究人员更希望构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