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前调解的法律实务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ientala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诉讼需求与司法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们纷纷将探索的目光投向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这也正好契合了当今世界民事司法改革的一大潮流—发展替代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即“ADR”(AlternativeDispute Resolution)。在发展ADR的过程中,法院附设ADR或曰司法ADR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如我国台湾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修改民事诉讼法以加强法院附设的诉前调解程序。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法院附设调解,这种立法状况已经不能适应纠纷类型的多元化和当事人价值追求的多元化对纠纷解决机制提出的新要求,不利于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的实现,不利于当事人系争外利益的保护,不利于司法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实现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基于这些不利因素的现实制约,在实践中,各地法院以法院附设调解为借鉴开展的诉前调解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相关的报道常见诸报端并获得赞誉。本文从诉前调解的理论内涵和特征出发,在进一步分析诉前调解与域外相关的纠纷解决机制的基础上,着重研讨诉前调解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模式、应用及现状,进而提出几点建构我国诉前调解制度的若干设想,以期对我国尽快建立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诉前调解程序略尽微薄之力。
其他文献
根据刑事诉讼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我国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了刑事不起诉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通行做法逐渐接轨。其中,不起诉制度自身具有的制约机制,就是
资本多数决原则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已经成为了各国公司法上的一条基本定理。但如果对这一原则无限推崇,则会造成小股东的利益受到侵害。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作为公司法上的一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为一项规范当事人调查取证行为、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则,在社会和谐与稳定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然而,我国现行立法对非法证据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