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全球化的进程与多元文化的发展,遗产研究领域进入了多学科发展的新阶段,其中批判遗产研究融合了批判理论、文化研究和遗产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方法(路径)和概念。“棘手遗产”(difficult heritage),由人类学家麦夏兰提出,旨在诠释和处理德国“二战”相关遗产议题,后扩展为更广义的与战争、灾害、大屠杀等伤痛记忆相关的历史遗存问题,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以麦夏兰教授的“棘手遗产”理论思想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系统梳理“棘手遗产”文献的基础上,对于此概念的内涵、外延、意义变迁进行整理,对与棘手遗产相关的代表性议题进行系统性论述与必要学术回应。文章在对麦夏兰教授的学术背景了解的前提下,评析“棘手遗产”理论形成过程中德国纽伦堡“纳粹历史遗产”的案例意义,解析“棘手遗产”定义的拓展,其理论的具体内涵、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其所倡导的应对“棘手遗产”的态度与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批判遗产视野、“棘手遗产”理论的再思考、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以及博物馆视角四个方面对“棘手遗产”理论进行多领域、跨学科、多元文化的综合分析。全文主要内容和结构框架如下:绪论,介绍本文的问题意识和选题缘由;第一章,麦夏兰学行概要,介绍作为曼彻斯特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麦夏兰学术背景、学术贡献和学术特色;第二章,“棘手遗产”理论的提出,介绍并评述“棘手遗产”理论的来龙去脉,国内外的评述和传播;第三章,“棘手遗产”理论的相关实践和发展脉络,按照时间脉络回顾并评述了“二战”以来涉及“棘手遗产”实践的历史演进,从历时性的视角讨论“棘手遗产”理论的历史合理性;第四章,“棘手遗产”理论与思想的拓展及影响,结合最近20年来批判(思辨)遗产研究的新进展,重新思考“棘手遗产”与遗产的“不可言说”的复杂关系,呼应文化遗产的当下意义、建构主义与政治正确的多义性。通过研究,本文取得以下结论:“棘手遗产”理论分为四个阶段,依次为二战后的消除棘手遗产政策;1970年代经历从“亵渎”政策到商业主义政策,最后到将棘手遗产作为对现在和未来的警告这一转变;1980年代采取教育与艺术手段协商棘手遗产;当代则将棘手遗产地塑造为和平与人权的中心。批判遗产视野下,棘手遗产作为“权威化遗产话语”的批判性反思,因其正面价值,公开承认棘手遗产不再是羞耻,而是道德与正义的体现;伴随棘手遗产纳入官方遗产以及博物馆收藏边界的拓展,棘手遗产在博物馆中获得了话语权与日益真实、完整的叙事,但在博物馆展示与表述中仍面临着权力主体的争夺、政治等多重挑战。因而“棘手遗产”理论处于不断协商变化中。本文所讨论的并不是理论与概念游戏,而是具有突出实践价值的议题,是马克思主义遗产理论中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