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任何一个运动项目,只有参与的人数多,从而可供选材的范围才广,整体水平才能上去,整个项目的水平才高。事实证明,没有一个雄厚的后备人才的基础,没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大军,在竞技体育的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青少年是我国女子足球运动的希望,大量青少年女子参加足球运动,是促使高水平后备人才大量涌现、提高我国女子足球运动整体水平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必须把开展青少年女子足球运动,培养大批优秀后备人才作为足球运动的战略重点。同时,搞清我国青少年女子足球运动的基本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主要矛盾采取相应措施,对发展我国女子足球运动,保持亚洲领先地位,冲击世界女子足球运动的顶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市是我国女子足球运动开展比较好的地区,为我国足球运动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推行,北京市女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正经历着由单一向多元,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这种转变并不是对“传统”的彻底否定,而是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系统中内部构成因素比例的重新调整,各种形式的相互融合发展壮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阶段北京市乃至中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调整时期,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市青少年女子足球培养现状、管理体制、教练员队伍情况、经费来源、场地设施及附属条件现状、队员的学习、训练和比赛交流的情况、社会环境对女子足球运动关注程度等进行分析,找出北京市女子足球运动开展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青少年女子足球运动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北京市女子足球后备人材的培养建设提供参考。结论如下:
1 目前足校与业余俱乐部等办训单位的培养目标、训练方式和功能都极为相似,真正培养孩子对足球的兴趣和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训练单位数量有限,力量较弱,北京市女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还缺少一个较大的普及层面。
2 北京市女子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训练过程中科学化程度不高,存在着后备人才选拔科学化水平低,受竞赛导向性影响较大;训练中执行大纲和计划不坚决,训练短期化行为以及训练设施器材配备不完善等因素。
3 竞赛制度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层次青少年队伍将比赛作为衡量训练成绩唯一的标准,违背了青少年体育人才成长发育规律。
4 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训学”矛盾。以足球学校、俱乐部为主的各类社会性质培训单位很大程度上扮演着过去体校的角色,自成体系,相对封闭。同时运动员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了运动员未来的发展。而教委系统由于学习与训练的冲突,训练力量分散,严重影响了训练效益,导致人才资源匮乏,在竞技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作用有限。
5 培训单位自身建设不够完善,造血能力不足,没有形成自我生存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6 各类培训单位教练员素质参差不齐,有待提高。而女子后备人才培养待遇、地位相对偏低,也难以吸引到优秀的高水平青少年教练员。缺乏高水平教练员是影响北京市女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