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晶器浸入式水口吹氩工艺不仅可以防止水口结瘤和钢液的二次氧化,还可以改善流场及促进夹杂的上浮去除。本课题主要从改善结晶器流场和促进夹杂物去除的角度出发,通过物理模拟,研究气液两相流的运动规律。分析了不同水量、气量、水口底部形状、滑板开口度、水口浸入深度等5种因素对结晶器水模内气泡的大小、分布、运动终速、停留时间和行程的影响。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存在一个临界水量2.54m3·h-1,当水量大于临界值时,气泡在上下回流场均有分布;当水量小于临界值时,气泡仅分布在上回流场内。气泡在临界水量条件下的运动终速最小。
(2)随着水口吹气量的增加,上回流场含气率增加。同时,上回流场的含气率分布随着气量的增加愈不均匀。在本实验条件下,当气量为0.074m3·h-1时,气泡平均停留时间和行程最长。
(3)采用凹形水口时,含气率分布相对均匀,气泡平均停留时间和行程较长,气泡运动终速较低。采用凸形水口时,气泡在上回流场局部聚集,含气率分布很不均匀,气泡运动终速较高。
(4)滑板开口度对对气泡平均停留时间和行程影响较大。当滑板开口度为51%时,含气率分布相对最均匀,气泡平均停留时间和行程最长。
(5)随着水口浸入深度的增加,水口附近含气率增大,气泡平均停留时间和行程缩短。
(6)在本实验条件下,综合考虑5种因素的影响,确定在水量为3.16m3·h-1,气量为0.074m3·h-1,凹形水口,滑板开口度为51%.水口浸入深度为78mm的条件下,最有利于流场的改善和夹杂的上浮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