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中医治疗在现代糖尿病的治疗上仍存在许多优势。当前为中医诊断提供明确客观的量化标准是研究热点,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石,“辨证”的准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疾病的疗效,通过观察各种糖尿病中医证型找出其相对应的血糖波动范围、平均血糖水平、对干预措施的敏感性、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率等将对临床上拟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而传统常规的血糖检测方法仅能测定静态、某一瞬时血糖值,而本课题采用先进的动态血糖检测技术(CGMS)则可探查全天血糖波动变化的细节。目的:明确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变化与糖尿病中医证型是否存在相关性,了解各糖尿病中医证型患者的血糖变化特点,为各糖尿病中医证型提供标准量化的客观依据,也进一步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主要借鉴Servi ce FJ,Molnar GD,Rosevear JW,Ackerman E,Gatewood LC,Taylor WF等人的提出的研究方法:Mean Ampl 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随着动态血糖检测技术在临床研究上的日益普及,目前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应用该方法研究动态血糖曲线,用以反映血糖稳定性(glycemic stability)。本研究从2006年全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附属医院六内科的住院患者根据纳入标准随机选取120例各糖尿病中医证型病例进行了动态血糖检测(CGMS)。根据排除标准得到113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其中阴虚热盛证型9例(7.96%),湿热困脾证型19例(16.81%),气阴两虚证型53例(46.90%),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型23例(20.35%),血瘀脉络证型9例(7.96%)。所用病例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第十章第三节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中所列证型分型标准分组观察。统计方法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方法观察各糖尿病中医证型组内、各组之间的是否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观察比较各糖尿病中医证型最高血糖值(峰值)出现的时间、最低血糖值(谷值)出现的时间特点。观察比较各糖尿病中医证型全天血糖曲线图特点。结果:阴阳两虚证型的平均早餐后血糖值:13.52±2.39mmol/L明显高于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血瘀脉络证的平均早餐后血糖值:9.13±2.28、9.40±2.31、10.52±2.94、8.98±2.16(mmol/L),经两两比较显示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6,而其余证型之间经两两比较P>0.05;阴阳两虚证型的平均午餐后血糖值:14.36±3.68mmol/L仍明显高于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血瘀脉络四个证型的平均午餐后血糖值:8.21±3.80、10.47±3.72、10.8±3.9、9.12±2.40(mmol/L),经两两比较显示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而其余证型之间经两两比较P>0.05;阴阳两虚证型的平均晚餐后血糖值:13.74±3.08mmol/L仍明显高于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血瘀脉络四个证型的平均晚餐后血糖值:8.78±2.04、10.26±3.46、10.69±3.12、8.73±1.92(mmol/L),经两两比较显示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而其余证型之间经两两比较P>0.05;阴阳两虚证型的24h波动幅度:1.76±2.30显著高于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血瘀脉络四个证型的平均晚餐后血糖值:0.88±1.45、0.99±1.59、1.24±1.76、0.96±1.56,经两8比较显示P值分别为:0.000;0.000;0.001;0.001,而其余证型之间经两两比较P>0.05;阴阳两虚证型的平均血糖值:11.47±2.49,明显高于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血瘀脉络四个证型的平均血糖值:9.76±2.51:9.59±3.15;9.77±2.06;8.09±3.30(mmol/L),经两两比较显示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而其余证型之间经两两比较P>0.05;阴阳两虚证型的血糖峰值:20.37±2.56,明显高于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血瘀脉络四个证型的血糖峰值:15.47±4.38;15.58±4.85;17.88±3.32;14.27±5.31(mmol/L),经两两比较显示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而其余证型之间经两两比较P>0.05:阴阳两虚证型的高血糖发生率:72.39±21.54,明显高于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血瘀脉络四个证型的高血糖发生率:50.58±37.10;47.53±34.08;58.84±28.82;52.50±36.78(%),经两两比较显示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而其余证型之间经两两比较P>0.05。结论:①患者血糖波动与糖尿病中医证型明显相关;②阴阳两虚型24h血糖波动最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