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预混旋转爆轰波形成条件与传播特性数值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150881519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爆轰是与爆燃不同的另一种燃烧形式,具有熵增小、自增压和高释热率等燃烧特点。利用爆轰波不同的传播形式可以获得不同特性的爆轰燃烧室。旋转爆轰波作为旋转爆轰燃烧室内的爆轰波,其固有的工作特性使旋转爆轰燃烧室具有稳定的推力输出、较宽的进气范围和较小的能量损失。在实际过程中,预混喷注由于具有较高回火风险,无法应用于旋转爆轰燃烧室,所以非预混喷注形式是旋转爆轰燃烧室走向实际应用的必经之路。气态和气液两相非预混旋转爆轰波由于燃料的属性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爆轰特性。气态旋转爆轰波与气液两相旋转爆轰波相比,通常具有较稳定的传播特性;而气液两相旋转爆轰波由于涉及燃料液滴的雾化和蒸发问题,爆轰过程更加复杂,在无预热和燃料预蒸发的条件下,两相爆轰波的传播稳定性与气态爆轰波相比较差,但由于液态燃料的高能量密度特点,气液两相旋转爆轰波仍是爆轰燃烧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对氢气/空气以及气液两相正庚烷/空气非预混旋转爆轰波的形成过程、传播模态规律、爆轰波稳定性和燃烧室推力性能进行了数值研究。根据当前旋转爆轰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采用了合理的方法对氢气和正庚烷的旋转爆轰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冷态掺混过程系统地对比分析了空气轴向与径向喷注的特性,在得到合理的进口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氢气/空气非预混旋转爆轰波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特征,探明了新波头的产生与旧波头的消失现象出现的物理机制。对于正庚烷/空气两相非预混旋转爆轰而言,在研究液滴初始直径和预蒸发度对两相爆轰参数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液滴在燃料填充区内分布位置对爆轰波贡献的几何预测模型和提高燃烧室爆轰分数的方法,给出了正庚烷/空气非预混旋转爆轰燃烧室的运行规律。根据研究结果,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对于氢气/空气非预混旋转爆轰燃烧室而言,空气的喷注方向对氢气和空气的掺混过程影响较为明显。空气径向喷注与空气轴向喷注相比,空气径向喷注时,在进气环缝的扩张段处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回流区,回流区在径向延伸到燃烧室内壁面处,氢气与空气经过回流区后受到内壁面约束改为轴向流动。空气轴向喷注时,未出现明显回流区,气体直接沿轴向喷入燃烧室。空气径向喷注时,气体进入燃烧室前流动方向受到壁面的约束而发生改变,该结构的总压损失较高。两种空气喷注方式的可爆轰面积比总体上相差不大,但是在靠近燃烧室进口的位置,空气轴向喷注的可爆轰面积比更高。空气轴向喷注的结构中,氢气喷注位置的不同使燃烧室内、外壁面附近的总压分布产生差异,考虑到燃烧室外壁面对压力波的聚敛作用,同时兼顾可爆轰面积比、掺混效率和起爆成功率等因素,最终选择空气轴向喷注、氢气由内壁面喷注的进口结构作为后续三维氢气/空气非预混旋转爆轰燃烧室研究的喷注结构。(2)反应物进气流量、燃烧室总体当量比、氢气小孔数对爆轰波传播模态、稳定性和燃烧室的性能参数有明显影响。燃烧室的进气流量增加后,旋转爆轰波有向多波模态转变的趋势。爆轰波最终的传播模态不受模态转换过程的影响,仅与最终的进气条件有关。当量比为1.2时,旋转爆轰波为单波模态,当量比为0.6、0.8、1.0、1.4时,为同向双波模态,当量比为0.4时无法获得稳定自持的旋转爆轰波;燃烧室总体当量比为恰当比时,爆轰波形成所需时间最短,爆轰波的传播稳定性最高。当量比从贫燃变化到富燃过程中,燃烧室运行范围先扩宽后变窄。在当前旋转爆轰燃烧室结构下,氢气小孔数为40、60和120时,旋转爆轰波为单波模态;小孔数为90的结构下为同向双波模态。由于氢气小孔数为90时,旋转爆轰波前气体掺混均匀,所以该小孔数结构下的爆轰波具有最高的传播稳定性。爆轰波在不同小孔数的燃烧室内形成过程较为相似,旋转爆轰波最终的传播方向与激波对撞点的位置和该位置附近当量比的分布有关。(3)正庚烷液滴初始直径较小时,能够完全被爆轰波消耗。当液滴初始直径增加,爆轰波后存在未燃尽的液滴。爆轰波传播速度随着正庚烷预蒸发度的增加而增加。爆轰波速度亏损随着液滴初始直径的减小和的增加而减小,在当前研究范围内,爆轰波速度亏损为5%-30%。燃烧室内爆轰分数随着的增加而增加,存在模态转捩液滴初始直径(约为20μm),在该初始直径下燃烧室内的爆轰分数最低。液滴初始喷注位置远离爆轰波时,它们能够直接与缓燃面接触并在燃料填充区内有较长的驻留时间。然而,当液滴初始喷注位置靠近爆轰波时,它们无法在燃料填充区内充分蒸发便被爆轰波消耗。液滴蒸发高度随着预蒸发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初始直径的增加而增加。提高气体的预热温度能够有效增加燃烧室内爆轰分数,缓燃面对燃料填充区内的顶层液滴蒸发有促进作用,激波三叉点产生的冲击波能够透过缓燃面进入燃料填充区内,有利于液滴的蒸发。
其他文献
聚苯并噁嗪树脂(PBZ)具有许多优异的特性例如:良好的尺寸稳定性、良好的耐化学性和电阻性、低吸水率和低表面自由能、高碳收率、高机械强度、高玻璃化转变温度(Tg)等优点。聚合物基复合防辐射材料具有质轻、物理性质优异、屏蔽效果好的特点,有望在未来替代传统防辐射材料,但也存在聚合物基体耐久性差的缺点。因此,苯并噁嗪树脂成为了潜在的高性能抗辐射屏蔽基体材料。然而,聚苯并噁嗪类化合物仍存在如要高温固化,高的
学位
学位
学位
稀土掺杂的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已成为新一代发光材料。相比传统的量子点和有机染料,UCNPs具有诸多优点,包括更大的反斯托克斯位移、较窄的发射峰、高物理化学稳定性、低毒性等,使其在生物成像、防伪、光致治疗等各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其中,敏化剂和激活剂离子高掺杂的UCNPs,具有更独特的上转换发光(UCL)性能,例如高亮度、单峰发射及荧光寿命调变,是近年来研究的焦点之一。通过较多策略均可有效改
单载波体制相对多载波体制不存在峰均功率比高的问题,同时对多普勒频偏不敏感,是实现高速水声通信的优选方案之一。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日益频繁和信息传输场景的扩展,水声通信系统面临着强干扰造成的性能下降,然而对强干扰环境下单载波水声通信的研究却非常少。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将强干扰分为强外部干扰和强内部干扰两方面。外部干扰指由外部环境对通信系统施加的干扰,内部干扰指由通信系统产生的自干扰。首先研究强外部干
电解水制氢由于其阳极析氧反应(OER)动力学迟缓导致的电效率低是制约其应用的瓶颈问题。通过在水电解液中添加易电氧化的有机物,利用阳极上有机物电氧化反应替代OER,可降低阳极反应的过电位,从而提升制氢反应的电效率,并联产有用的有机产品及简化电解池结构,这一策略成为近年来电解水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针对水-乙醇二元体系电解制氢反应,研究了基于廉价过渡金属钴、镍和铁的硫化、硒化和磷化物为催化剂的自支撑电
各种智能穿戴设备和人机交互设备已将“人”连入互联网,物联网又将万物接入互联网,而互联网早已将全世界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和海量数据资源连接起来,如此真正实现了人、机、物的互联互通。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的GREGORY D.ABOWD教授首次提出了群体计算(Collective Computing)的概念,并把它作为继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之后的第四
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然而现有物联网环境下,成本、体积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海量终端设备面临资源受限的挑战,因此为资源受限的物联网用户提供资源以保证它们的性能变得至关重要。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重点放在为资源受限物联网用户分配资源的算法研究上,并围绕单一服务需求和综合服务需求展开资源分配算法的研究,主要工作为:首先考虑物联网用户通信服务需求下的资源分配算法。物联网背景下物与物能够相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