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聚是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一种同一类企业在区域上的额外集中分布。产业集聚是产业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众多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可以产生外部经济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业的竞争力。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产业布局遵循的是政府指令性的均衡生产力布局原则,而非由市场主导,于是形成了违背产业特性与布局规律的“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的经济结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市场的作用逐渐增强,要素流动性增强,许多产业在市场力量的引导下,遵循产业本身发展规律,寻找最佳的区位,产业布局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大多数制造业部门的布局都呈现出向少数地区集聚的趋势。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对中国的产业集聚进行规范的实证研究,研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各产业的布局变化是否存在产业集聚趋势,影响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产业集聚与产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结论和政策含义。
本文以中国12个二位数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在西方较成熟的集聚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制造业集聚进行了实证性检验。产业集聚水平和集聚速度的估计分别通过构造区位基尼系数和产业集聚指数,然后进行数学计算得出。集聚效应估计首先构造了包含产业集聚水平变量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然后应用面板数据,估计出了各行业集聚对生产的贡献度。集聚影响因素分析应用面板数据模型中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根据相关产业集聚理论,设计了15个回归自变量,来检验影响中国制造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在自变量的构造中充分考虑了中国特殊的制度因素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本文的创新点首先在于构造检验中国制造业的集聚效应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得出了12个二位数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其次是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影响各制造业集聚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政策含义。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首先,中国制造业的集聚趋势显著。1990年以来,绝大多数产业的集聚水平都提高了,12个行业的平均集聚水平提高了33.59%,但不同产业的集聚水平有较大差异,烟草制品业、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的集聚水平居前五位。除了烟草制造业之外,其他制造业主要集聚在东部地区,并且仍然有快速向东部集聚
的趋势。对行业产品的细化分析表明,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产品的生产集聚水平都高于二位数行业的集聚水平,并且生产技术水平高的产品其集聚性显著高于普通技术的产品。其次,大部分行业的集聚效应显著。除了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之外的其余10个二位数制造业的集聚效应都很显著,产业专门化对生产的贡献度从0.08到0.38不等。集聚效应最为显著的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水平也比较高。第三,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众多。劳动力成本、第三产业发展、产业本身规模、企业数量和企业规模以及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及对外开放水平等构成产业集聚 的重要来源。低劳动力成本是吸引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制造业部门(包括一些高新技术部门)倾向于选择劳动力成本低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高的区域更容易吸引产业的集聚;产业集聚的锁定效应和自我强化效应显著,地区产业规模越大和企业数量越多,产业越容易集聚;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相得益彰,一个区域某产业的企业平均规模越高,体现出来的产业专门化水平也越高;产业的市场化和对外开放也有利于产业进一步集聚。但是,没有检验出区域 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教育和技术因素对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制造业集聚的实证研究证明在中国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产业集聚可以提高产业生产率并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这对于中国发展新型工业化,提高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中国工业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并且这种集聚趋势正在加强,对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重要挑战。因为中国制造业在今后一段时间仍然会延续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从而进一步拉大东西部的工业差距。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产业和区域经济获得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率的重要源泉,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政府适当的公共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有助于弥补市场失灵,促进产业集聚的健康持续发展。产业集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单纯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将不足以使产业持续集聚,地区在吸引产业集聚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时,要注重培育产业配套能力,鼓励企业创新,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组织,改善产业集中度过低的状态,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引进外资是促使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力量,在吸引外资企业
集聚时应该注重其根植性,以更好地服务于本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虽然目前的制造业集聚趋势不利于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使中西部地区处于不利地位,但中西部地区还是应该积极利用产业的集聚效应,发展适合在本地区集聚的产业,如优势资源产业和传统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