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外聚合物对污泥深度脱水性能的影响及水分迁移转化机制的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xz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污水处理率逐年升高,污泥的产量也在大幅增加,必须实现污泥减量化,降低污泥含水率,才能减少其后续的处置成本。污泥脱水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成分复杂、有机质含量高以及胞外聚合物(EPS)形成的网状结构中包裹的细菌和吸附的水分子形成氧化膜,使得污泥胶体的表面水合程度过高并且固液分离困难。本文以EPS含量差异较大的市政污泥和造纸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探索了EPS对污泥深度脱水性能及水分迁移转化的影响,据此丰富污泥脱水理论,指导污泥脱水。采用化学、生物及物理法分别调质污泥,考察污泥物理化学性质、EPS浓度和组分及脱水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壳聚糖盐酸盐(CTSCL)、溶菌酶(LZM)或冷冻调质后,市政污泥屈服应力(τy)由1.23 Pa分别下降至0.68 Pa、0.13 Pa及0.11 Pa,说明调质后的污泥网络体系发生流动所需要的临界剪切应力值降低,污泥体系对剪切变得敏感。此时,污泥比阻(SRF)、毛细吸水时间(CST)及压滤后的泥饼含水率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相比之下,经过LZM调质的污泥压滤后的泥饼含水率最低,EPS中有机物浓度的变化最显著,其中溶解型EPS(S-EPS)中蛋白质(PN)的浓度由1.15 mg/g DS增加至51.64 mg/g DS;多糖(PS)的浓度由1.84 mg/g DS上升至37.22 mg/g DS。通过动力学模型进一步分析了EPS的转化机制,发现紧密结合的EPS(TB-EPS)中有机物的变化需要用分段的线性函数表示。根据气液平衡原理,利用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MHE-GC)建立了一种测定污泥中不同形态水分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18.60%)和灵敏度(定量限值=0.028%)。采用MHE-GC分析了EPS所结合的水分数量及方式,并结合XDLVO理论及EPS粘弹性对污泥水分转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散结合的EPS(LB-EPS)中毛细水占比高达99.99%,S-EPS及TB-EPS所结合的毛细水占比分别为59.16%和54.77%。经过LZM调质后,S-EPS及TB-EPS中毛细水的占比增加而吸附水的比例降低,这主要归因于EPS的粘度降低,增大了水分子的流动性,同时S-EPS的引力势能增加,TB-EPS的斥力势能减小,二者对水分的吸附能力减弱,使得污泥中的水分分布发生变化。与其它调质方式相比,LZM调质的污泥在机械压滤后滤液量及EPS中有机物的浓度均最多,但其透射比仅为1.65%。当机械压力为6 MPa、压滤时间为30 min时,污泥中的自由水已全部脱除,毛细水占比降至56.14%,成为主要脱除对象。利用孔喉模型建立了一种污泥排水通道可视化的研究方法,明确了EPS在污泥深度脱水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LZM调质后的污泥微生物细胞及EPS中的有机物被释放,在机械压力下容易堵塞污泥内部排水通道,从而使污泥孔容积减小至0.072 m L/g,孔隙率降至3.17%,大部分的孔不连通。采用冷冻、CTSCL及LZM三种方式分别调质造纸污泥以改变其组分及性质,考察调质前后污泥脱水性能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调质后的污泥EPS中PN及PS的浓度稍有增加,其变化量小于市政污泥。此外,造纸污泥脱水性能及沉降性能均优于市政污泥,并且LZM调质后的造纸污泥压滤后的泥饼含水率最低,其内部结合水比例降至0.32%。在之后的压滤脱水过程中,LZM调质后的造纸污泥排水通道较多;当压滤时间为3 min、5 min及30 min时,污泥孔容积分别为0.84 m L/g、0.63 m L/g和0.30 m L/g,内部孔隙率分别为33.59%、30.13%及13.28%。上述变化可能是因为造纸污泥微生物细胞及EPS含量少,LZM调质后PN及PS的增加有利于污泥脱水。此外,LZM在污泥中能够通过电中和的作用促进污泥颗粒絮凝,为压滤脱水过程提供更多的排水通道。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结合PLS回归考察市政污泥与造纸污泥深度脱水性能的统计学规律发现,zeta电位和PNS对市政污泥深度脱水性能影响较大,D1、PSL及PST对造纸污泥深度脱水性能影响较大。此外,S-EPS中的PN(PNS)及S-EPS中的PS(PSS)与市政污泥压滤后的泥饼含水率呈正相关,与造纸污泥压滤后的泥饼含水率却呈负相关,与实验分析结果一致,进一步印证了EPS对污泥深度脱水性能及水分迁移转化的影响,从而指导污泥脱水。
其他文献
高分子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被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高分子材料阻燃性能薄弱,易燃烧,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以期提高其阻燃性能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阻燃剂是能提升高分子材料阻燃性能的一类助剂。卤系阻燃剂是常用的一类阻燃剂,但其不仅易迁移且易在生物体内富集,而且其在燃烧时还会产生有毒物质。因此,研究和开发无卤、无毒或低毒和高效的阻燃剂是当今阻燃领域的发展方向。目前,有机磷-氮
心力衰竭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伴有较高的患病率及死亡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心衰可由多种疾病导致,其中最主要的两大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ICM)及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衰进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分子机制复杂,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体生物样本是研究人类疾病分子机制的重要载体,但是作为生命支持器官,其组织获取极为困难。目前人体心脏组织生物样本绝大多数获自
尼龙6(PA6)是热塑性工程塑料中最为重要的品种之一,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广泛使用于许多领域。然而,较低的缺口冲击强度和本质可燃性限制了PA6的应用。作为最通用的热固性树脂之一,环氧树脂同样也有韧性差和易燃的缺点。因此,为拓宽尼龙6与环氧树脂的应用领域,需要对它们进行增韧、阻燃改性。有机硅环氧化合物可以与尼龙6发生扩链反应,提高尼龙6的力学性能,同时将阻燃元素硅引入到尼龙6的分子链上,有望在改善尼
作为增韧聚乳酸(PLA)最经济便利的方法之一,橡胶的加入虽然能提高PLA的韧性,但此过程亦伴随着PLA拉伸强度和模量的大幅度下降。因此,如何在持续提高PLA韧性的同时保持较高的拉伸强度和模量,是实现PLA基材料高性能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单一的高性能材料已无法满足航空、微电子和医疗等领域尖端技术的发展要求。在此背景下,各种敏感材料、形状记忆和自修复材料等智能材料应运而生。基于此,本文期望通
海洋生物在水下设施表面附着生长而逐渐形成的生物垢,称之为海洋生物污损,它对海洋运输业和海洋资源开发造成严重危害。目前,基于水解性聚丙烯酸酯的自抛光防污涂层(SPCs)是应用最广的海洋防污材料,然而其表面自更新依赖于水流冲刷,静态防污能力不佳。此外,这类聚合物主链不降解,水解后的聚合物在海洋中形成微粒,对海洋生态不利。本论文通过分子设计制备了功能性主链降解-侧基水解(双解)高分子防污材料,研究了其化
在众多的磁性材料中,非晶/纳米晶合金由于其优异的磁学性能而在科学与技术应用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基础研究方面,从磁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到成分设计原则的探索,已经为非晶/纳米晶合金的实际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实际应用方面,从工艺优化到新技术的开发,使非晶/纳米晶合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已经有众多的非晶/纳米晶合金被应用于变压器、传感器
由于肿瘤复杂的生理环境和体内多重生理屏障,纳米药物需要经历体内循环、肿瘤富集渗透、细胞摄取和药物释放等过程,导致其递送效率不佳。如何提高药物的递送效率是药物载体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提高纳米药物抗肿瘤疗效的关键所在。针对这一难题,本论文针对所递送药物的靶点不同,结合肿瘤酸度响应的高分子载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构建纳米载体提高抗肿瘤药物递送至靶标的效率。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两部分:1.细胞核是
随着数字相机和智能手机等成像器件的普遍应用,高质量低成本的数字图像成为信息交流中重要的载体,被广泛应用到安防监控、医疗辅助、犯罪追踪等多个领域。然而,在图像拍摄过程中,所拍摄的物体与成像设备之间难免出现相对运动、景深变化等情况,容易导致图像运动模糊。由于图像的质量对后续图像数据的分析与理解至关重要,能够从运动模糊图像中恢复出对应清晰图像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问题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关注。目前大多数的运动模
有机太阳电池(OSC)以其质量轻便、可挠折弯曲、可溶液加工以及低成本的优势得到了广大研究者们的青睐。得益于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迅猛发展,有机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PCE)已经突破了18%。但是目前大部分活性层体系的最优性能都是在膜厚100 nm左右获得的,随着膜厚的增加,器件的效率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这种情况将非常不利于大面积卷对卷印刷生产,因此发展高效率的厚膜活性层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以实现
Ti微合金高强钢是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新型钢铁材料,其强度的稳定控制问题一直是该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炼钢技术的进步,钢的成分波动问题已基本解决,而纳米碳化物析出对TMCP工艺参数敏感所引起的性能波动问题仍十分突出。如何充分发挥纳米碳化物析出强化效应和稳定控制其析出是开发Ti微合金高强钢的关键。本文在低碳钢(简称C-Mn钢)基础上添加微量的Ti和Mo元素,设计出低碳Ti钢和Ti-Mo钢。采用热模拟